星期六, 11 5 月, 2024
紫砂一厂商品

宜兴紫砂一厂-小丰收壶(松鼠葡萄)-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壶名:小丰收壶(松鼠葡萄)
底款:荆溪田制
泥料:甲子泥(黑星土)
年代:1980年代中期
容量:约170西西
出水:梅花七孔

小丰收壶,又名松鼠葡萄,是相当令人爱不释手的壶型,以圆球形为壶体,布以葡萄藤蔓,壶上几只活泼灵动的小松鼠正采食著成熟的葡萄。

圆壶代表中国人的圆满;藤蔓有延续之意;松鼠因为可爱、灵动,又为十二时辰中的「子鼠」,喻「子」之意;而葡萄果实结果成簇成串,结实累累,寓意丰收。因此松鼠葡萄纹饰用意有「多子多丰收」、「子孙万代」以及「繁延不绝」等吉意,是很讨喜且让人喜爱的器饰。整把壶意已将中国人传统观念完全表达,难怪许多陶手均以此类壶型再行变化,相关作品亦令人相当喜爱。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荆溪田制,八零年初,荆溪姓制章款主要因应港商将紫砂壶销台时,底款「中国宜兴」遭禁而做的改变,属于80初至80中的时代性章款。

据潘持平老师所述,当时荆溪姓制的印章,均为紫砂印,并无角印或钢印,而姓制章并无特殊班别,是谁分到哪个姓章,就用那个姓章。
因此,同为荆溪方制或田制,并不会是同一人或同班别。

甲子泥,又名黑星土、黑星砂,是宜兴一厂七零中末至八零中期的官厂用土(约1976~1985)。以紫泥为基底添加少量氧化锰增色,属拼配泥的一种。因泥胎布有黄色及黑色砂点而闻名,泥料配制批次多,色泽、泥质多少有所不同,并非只出现于甲子年。被台湾壶友称为甲子泥,应主要为台湾常见于甲子年(1984年)。

甲子泥的生产原因,由于七零年代一厂泥料使用量大,尤其是原矿的清水泥(紫砂纯泥),但被认为泥料的质感不够沉稳,变化少,且为了改善当时泥料的特性与增色,因此透过使用原矿拼配氧化物的方式来炼泥,也就产生了后来的黑星土(甲子泥),开始在七零中末试用,但藏家的反应并不好,像发霉的黑点,但想不到后来在八零年代中期之后,因其泥料的质感,与泡养后的变化均让人相当满意,色泽沉稳而饱满,泡养后Q透温润,反而大受欢迎。

此泥大约主要于1976年至1985年间,大量使用于商品壶,包含了当时名家壶的用料,而1982至1985年之间正好是厂壶大跃进的精华时代,正逢其盛的甲子泥,让当代的紫砂壶更具有其明显的特征与媚力。一直到了1986年之后,可能拼配技术的进步,氧化物更能在烧制过程中来溶入紫泥,甲子泥也非原来的样子了,藏家便改使用原来的拼紫泥为名称(其实甲子泥在一厂中,也是称之为拼紫泥)。因此,甲子泥在宜兴一厂的用泥历史之中,是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特色的,因同属于拼紫泥,在白标期多少还是能见到紫泥料中带有些微黑砂的特色。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下图为壶底杀凹与底款「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下图:盖上的小松鼠相当的灵活生动。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盖内气氛与工法。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壶内工法与梅花七孔出水。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小丰收壶-荆溪田制

 

以下是同期「谈凤珍」的小丰收,可以看出除了泥料深浅与陶手个人修饰的细节比较不同外,其余模具都是相同的。

80中小丰收
80中小丰收

 

80中小丰收
80中小丰收

 

以上资料供壶友们参考与欣赏。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