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8 4 月, 2024

十年寻壶记

十年寻壶事

二零一一年一月,日子过的安然平顺之下,老大在公司买了茶叶供员工冲泡,就这样的一个偶然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那股茶叶冲泡滋味。我是南投人,从小就生活在那八卦山脉下的南投市区,邻近的茶叶产区就有松柏岭,鹿谷也不算远,自然生活中便与「茶米茶」有所交集。只是现今的茶叶以高香生茶为主,发酵度轻,与记忆中的那杯深红茶汤韵味完全不同,我是个念旧的人,当然就有种想找回儿时那股回忆的念头。

老爸是个针车师傅,在云林斗六是自营的针车行,记得小时候常跟老爸东奔西跑的修理针车,无论是在客户工厂、民家、亲朋好友间,都几乎少不了那股茶叶冲泡的滋味,还记得老爸提过:「你那个邻居某某阿叔,玩茶壶玩的很热衷。」我心想…茶壶很好玩吗?那个年代似乎有股热潮,只是我年纪小还不懂。

我是八零年代的小孩,也是宜兴紫砂壶在台湾正疯狂的热潮时期,只是我从没去注意到当年的紫砂壶热潮,只记得那是家户客厅、工厂会客室、公司办公桌上一定会出现的必备品,大人一边泡茶一边都会说这茶是哪来的,阿里山的、鹿谷的、松柏岭的、一斤要多少、阿里山茶冲泡的泡泡多…等,我仍依稀记得那口微苦却喉韵甘甜的滋味,以及主人家显摆着茶叶价格与来源的自豪,但…从没人提到茶壶。

我仍然是个念旧的人,尤其是对于老旧物品所散发出的韵味,有种特别的爱好,总觉得它们身上有着不同的历史故事,我最爱历史故事了,尤其喜欢从物品身上去挖掘出属于它的故事。

我依然记得老爸跟我讲过那个邻居阿叔的故事,好奇那属于大人的茶壶游戏,有了好茶也必需有好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言甚是。我在网路上搜寻了关于紫砂壶的关键字,也上了奇摩拍卖搜寻是否有所谓的泡茶利器,原来,这是个无底深坑,也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开始试着了解「紫砂」是什么?哪里做的?紫砂一厂、二厂、工艺师?一整个就是像个充满好奇味道的谜雾。

一开始,我便在奇摩拍卖上买了几把看的顺眼,泥色看起来没那么奇怪的紫砂壶,大约买了五、六把左右,也走访在台南的玉市之间,但都只是逛逛;也开始在当时有名的T4U茶艺论坛注册,大量阅读论坛里紫砂相关讨论文章,并尝试发表询问手中所有物的好坏。而对于我所发表询问手中紫砂壶的结果,当然得到的结论都是刀刀落下铿锵有声,前辈们也在文章多次提到「多看少买,多上手」,顿时心情帐然若失,于是我暂时停止在拍卖网与各类文章间如瞎子摸象般的知识索求,但我不是放弃,而是决定找个论坛中能信任的店家,亲自造访。

「秀林茶庄」,我在论坛中读过林大哥的几篇关于紫砂的文章,不仅文情并茂,附图解说,从文章的回应中获知其观点、描述都有壶友们相当程度的支持反应,更重要的是,其店址正位于嘉义市,我高职就学三年的老地方,再熟悉不过了。该年十月初,我便来到秀林茶庄寻求紫砂之道。

庄主林大哥,是个好心人,听了我的描述,便语重心长的框正我的认知,不厌其烦的开始说著宜兴紫砂的由来、道统与延续,以及其不可抹灭的历史传承与地位。就这样,林大哥把我拉回了问题的重心,当天虽然不过才一小时左右的谈话,却形成我走上紫砂收藏这条路很大的一个转戾点,我似乎找到了方向,也许当天有种被念到臭头的感觉,但也是句句如佛家戒板般的警惕着我这位新入紫砂界的迷途者。往后几年,我常常来到秀林茶庄找林大哥,他也如哥哥般的待我,他带我看了他藏量惊人的仓库,述说著90年代紫砂一厂末期他经历过的的故事,这里面包含着两岸紫砂界的心酸血泪,这里一箱箱紫砂装着的,都是那年代的心酸,而那个年代,我也正在嘉义求学,秀林茶庄建立的那年,我正毕业于嘉义,有种阴错阳差的感觉。

二零一二年的年中开始,我因工作之便,开始在自家伺服器主机上架设名为「茶说壶途」的网站,因为我的记性不好,无法记住许多历史故事与紫砂壶的细节,便借由网站来帮我记住这每把壶的故事与细节,同时分享我自己收藏紫砂的见闻。

记忆来到二零一四年,由于Facebook(脸书)的盛行,使得传统论坛开始势微,是年二月,一个台湾紫砂界具有重要里程碑的脸书社群「紫砂春秋」由小壶(伍高震)建立,后交由欧昱言教授等人管理,这是个将紫砂资讯集中且完整线上公开化的一个重要转戾点,因为脸书的群体效应,几乎台湾台面上的紫砂资讯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包含过往紫砂难以获知的市场历史、厂壶照片、真仿辨别资讯、名人藏家…等,一时之间群英汇聚,热闹不已,我也在这个社群中认识了不少台湾重要的藏家与教授级的人物。而紫砂春秋中,尤以推动「章款识别」为紫砂识别中很重要却也容易被乎视的一环为主要认知,更强调紫砂识别「型、款、工、窑、泥」五要素缺一不可的概念,只是章款对于新手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辨识的。印象中,当时五、六零年代的水平六字章系列相当的混沌,小壶前辈不藏私的将章款识别法告知,顿时有种看到曙光的感觉。也正因为此,加上紫砂春秋中内含大量清晰厂壶照片资料,也兴起了我留存章款照片并建立章款查询系统的念头,当时提供我最大章款资料奥援的,便是聚水堂的攸哉(吴孟政)前辈。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年一个神秘的脸书帐号「督咖」,因如火眼金睛般的真仿办识能力,直接在留言处直言真仿,几个月以来引起有心人的不满,并扬言不利相关人等,造成不小的风暴,直至当年十二月底,黄国尧兄正色厉声并于警局备案为止,才算结束长达半年的紫砂春秋督咖事件。

早期壶事典贰
早期壶事典贰

二零一五年三月,另一个具影响力的紫砂社团也建立了,是为「早期壶事典-贰」,同时亦由五行图书出版了同名书籍,此社团主要是以下港人(吕麒麟教授)为主的台湾紫砂界知名人士,包含吴永吉、标准壶(吴伯泉)、小壶(伍高震)…等前辈们,所编撰的早期壶事典贰一书为主要理念中心,是一个主要以探讨紫砂光货为主的社群。我借由取书之便,拜访了同居于台南的吕麒麟教授,只记得当天相当的紧张,因为我是个不太会聊天的人,搞的比考研究所或求职面试还紧张,记得当天在吕教授家里,我们聊了许久,聊了紫砂的系统、工法结构,求教了辨识技巧、方法…等,不愧为正职教授,善传道授业解惑令人受益良多;记得当天他泡了浓岩茶给我,不知是我喝不惯浓茶,还是太紧张,回家马上就拉肚子。也幸于此社群,我结识海内外诸多同好,共同线上探讨水平光货,我也是在这里才真正把紫砂水平光货习得七成把握。

同年五月,台湾紫砂界最具美学与紫砂制作基础的小壶(伍高震)前辈,亦于脸书建立了「紫砂工艺陶」社团,其范围包含了厂前紫砂工艺的研讨,因为小壶前辈也是五行图书,「早期壶事典-壹」的主编,主要编撰范围即厂前至紫砂古壶,因美术学科出身的小壶前辈,在八零年代中国开放后,即赴宜兴当地,钻研紫砂相关造壶知识与工法,其对王寅春与顾景洲二老的美学与技术工法有着相当的推崇与研究,是主编该书的不二人选。

同年八月,主编「早期壶事典-参」的标准壶(吴伯泉)前辈,亦建立相关脸书社团,其主要网罗的范围包含紫砂工艺厂的花货,由于八零年代开始,紫砂工艺一厂的生产项目即以花货为主,范围相当的广泛,不仅参与生产的工艺师众多,开发生产的花货样式数量也相当惊人,故必需常于两岸之间频繁往来,颇耗心力。

该年早期壶事典贰的出版,是这年代紫砂界的一大创举与跃进,因为紫砂一厂主要生产年代是五零至八零年代,均是两岸关系处于迷雾之中难以探及的年代,编撰的前辈们必需从大量的实物资料数据中,探寻其线索脉络,以建立系统,也幸于台湾当年疯紫砂,将大量的紫砂壶透过各种管道进口,并留在台湾,书中内容虽无法臻至完美,但将几十年紫砂工艺的演进、结构、工法等系统化,帮壶友们画出这头大象的轮廓,实集众人之力而成众人之事也。

可惜的是在二零一六年底,某日晚上看到基隆陈大哥在脸书发的讯息,甚为震惊,马上发讯息向吕教授询问,经吕教授求证后证实,小壶前辈因心肌梗塞骤然离世,紫砂界如失巨柱。记忆中,我在一进紫砂界不久即知晓小壶前辈,他相当的活跃于紫砂界,也获得许多人的推崇,可惜我与小壶前辈的交集并不算多,但他在论坛与社群上的文章,我都会再三阅读,对我来说,他真的是如上帝般的存在。更有幸在二零一三年一次的论坛活动中,能获得他的赠壶,该壶也是让我一直珍惜到现在,意义相当的重大。

小壶赠壶 三足云肩如意

此后至二零一七年之间,脸书各紫砂社群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群组们各据山头一方,紫砂交易非常热络,当然也常见各种大小争议,此间不再赘述。这期间两岸紫砂亦是炒的热闹非凡,无论是厂壶还是新人陶手,两岸交流热络,拍卖场话题不断。我依然是常到嘉义秀林茶庄找林大哥,也在这里认识了丁山方彩娣、方晓丽姐妹和其作品,同时也见识到中国紫砂市场,大手笔收购台湾市场紫砂厂壶的热络,秀林存量上万把,一箱一箱的厂壶也随着时间推移,短短的时间内,即消失在仓库之中,而我这小资族有幸且有能力留下的,也就那几十把。

后来,更被友人诱骗加入「那些年我们一起收藏的壶」社群担任管理员,实则是进入更深的紫砂深渊,我的主要学习范围从八零年代后的厂壶,往前拉到了七零、六零甚至厂前,同时为了获得且上手更大量的早期资料,可怜到开始变卖紫砂家产,只为了在不同年代的紫砂壶中,挖掘到属于那个年代的宝贵记录,也印证当年林大哥对我说的:「要适时流通你手上的藏品,你才能获得更多。」同时也让我见识到,小至小吃店,大至印刷厂老板,有热情,有毅力,不论年纪,各个都是深藏不露的狠角色。

如果你有本钱,你可以见一把收一把;如果没本钱,你就去芜存菁,只要是真品,都是收藏的好方法。

二零一八年六月初,怕陌生且不会聊天的我参加了第一场壶聚,来自新加坡的好友汤兄一家来到台南,同吕教授、梁姐一家同欢相聚一起聊壶谈茶,令人相当怀念的第一次,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时至二零二零年初,因为国际疫情的关系,全球市场冷淡,紫砂当然也不例外,近几年已经从热络、炒作渐渐进入理智与冷清,除了底子厚的藏品交易,其身价仍然可见水平的维持外,一般品估计已降了四成水平,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当然唯有气长的人才走的远,有兴趣与热情的藏家依然有着一股爱好紫砂的热忱。可惜的是,同年八月,「早期壶事典-贰」社团也戛然而止,埋藏于江湖风尘之中。

如今这十年也就这样过去了,壶界的人事物仍不停推移、变动,逝者已远,其情长存,紫砂壶仍然在藏家间不停流转,有种「人世不过数十载,壶中岁月几多长。」的感慨。几年前我就一直想着十年的时候一定要来写篇这十年的寻壶事,记录这十年之间我在紫砂界所遇上的人、事、物,原因不意外的就是我记性差,希望借由这十年的回忆来记录这十年的点滴。未来,当然茶还是会继续喝下去,壶还是继续写下去,我是小资族,钱少、事多、人懒、进度慢,不过总有一天也是会累积到一定的量,就看看自己下个十年能记录下多少。

 

茶说壶途  记录于 2021年1月  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