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8 4 月, 2024
紫砂一廠商品

宜興紫砂一廠-小豐收壺(松鼠葡萄)-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壺名:小豐收壺(松鼠葡萄)
底款:荊溪田製
泥料:甲子泥(黑星土)
年代:1980年代中期
容量:約170西西
出水:梅花七孔

小豐收壺,又名松鼠葡萄,是相當令人愛不釋手的壺型,以圓球形為壺體,佈以葡萄藤蔓,壺上幾隻活潑靈動的小松鼠正採食著成熟的葡萄。

圓壺代表中國人的圓滿;藤蔓有延續之意;松鼠因為可愛、靈動,又為十二時辰中的「子鼠」,喻「子」之意;而葡萄果實結果成簇成串,結實累累,寓意豐收。因此松鼠葡萄紋飾用意有「多子多豐收」、「子孫萬代」以及「繁延不絕」等吉意,是很討喜且讓人喜愛的器飾。整把壺意已將中國人傳統觀念完全表達,難怪許多陶手均以此類壺型再行變化,相關作品亦令人相當喜愛。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荊溪田製,八零年初,荊溪姓製章款主要因應港商將紫砂壺銷台時,底款「中國宜興」遭禁而做的改變,屬於80初至80中的時代性章款。

據潘持平老師所述,當時荊溪姓製的印章,均為紫砂印,並無角印或鋼印,而姓製章並無特殊班別,是誰分到哪個姓章,就用那個姓章。
因此,同為荊溪方製或田製,並不會是同一人或同班別。

甲子泥,又名黑星土、黑星砂,是宜興一廠七零中末至八零中期的官廠用土(約1976~1985)。以紫泥為基底添加少量氧化錳增色,屬拼配泥的一種。因泥胎佈有黃色及黑色砂點而聞名,泥料配制批次多,色澤、泥質多少有所不同,並非只出現於甲子年。被台灣壺友稱為甲子泥,應主要為台灣常見於甲子年(1984年)。

甲子泥的生產原因,由於七零年代一廠泥料使用量大,尤其是原礦的清水泥(紫砂純泥),但被認為泥料的質感不夠沉穩,變化少,且為了改善當時泥料的特性與增色,因此透過使用原礦拼配氧化物的方式來煉泥,也就產生了後來的黑星土(甲子泥),開始在七零中末試用,但藏家的反應並不好,像發霉的黑點,但想不到後來在八零年代中期之後,因其泥料的質感,與泡養後的變化均讓人相當滿意,色澤沉穩而飽滿,泡養後Q透溫潤,反而大受歡迎。

此泥大約主要於1976年至1985年間,大量使用於商品壺,包含了當時名家壺的用料,而1982至1985年之間正好是廠壺大躍進的精華時代,正逢其盛的甲子泥,讓當代的紫砂壺更具有其明顯的特徵與媚力。一直到了1986年之後,可能拼配技術的進步,氧化物更能在燒製過程中來溶入紫泥,甲子泥也非原來的樣子了,藏家便改使用原來的拼紫泥為名稱(其實甲子泥在一廠中,也是稱之為拼紫泥)。因此,甲子泥在宜興一廠的用泥歷史之中,是有其明顯的時代特徵與特色的,因同屬於拼紫泥,在白標期多少還是能見到紫泥料中帶有些微黑砂的特色。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下圖為壺底殺凹與底款「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下圖:蓋上的小松鼠相當的靈活生動。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蓋內氣氛與工法。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壺內工法與梅花七孔出水。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小豐收壺-荊溪田製

 

以下是同期「談鳳珍」的小豐收,可以看出除了泥料深淺與陶手個人修飾的細節比較不同外,其餘模具都是相同的。

80中小豐收
80中小豐收

 

80中小豐收
80中小豐收

 

以上資料供壺友們參考與欣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