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 5 月, 2024
茶与壶の物语

宜兴厂壶作工的基本认知

厂壶-白标期*
厂壶-白标期*

最近在各紫砂论坛上,常遇见壶友们在厂壶的真仿判定上,有不小的差异,前些日子茶说正好去了嘉义一趟,与秀林茶庄林庄主讨论过此事,正好论坛上有这个机缘,林庄主便针对此现像提出个人见解,并附上许多厂壶照片做为比对依据。

某些壶友,在判断厂壶的方式上,是透过某些手上有的,或照片中的厂壶样式,来进行比对,例如贴花、角度、刻痕以及壶体差异,只要有部份与手上的「样版」不符合,就认定那壶为仿壶。或是泥色过浅过深,就认定是不对的。如此判壶方式,可真让人哑然。

一厂商品壶在80中后,多数以名家壶(版仔罐)为样版,开模制壶。
例如以下四把不同作者的厂版核桃松鼠,是不是长的都不太一样呢?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款式各为:
底款-宜兴紫砂
把款-建新
把款-莲芳
把款-建荣

文革时期开始,紫砂一厂开始量产且出口紫砂壶以赚取外汇,在速求量产的情况下,壶身与壶盖约有九成五以上是透过挡坏(石膏磨)成型,但流嘴、把、钮与细部修整饰,都是是透过手工成型与黏贴。
透过手工的部份,就会因人的习惯、手法而产生差异性,因此不能用细部修整作为判定的标准。
而泥料的色泽,亦可能因拼泥与窑温有所差异,因此不能主观认定泥色不同即为仿。

一厂之中,有三个主要的车间,分别是「原料」、「模型」与「窑务」。
虽然泥料、模具均为统一中央提供,但仍可能有些微的不相同,因为同一款壶若是畅销,可能有数位陶手同时制作,当然就需要有好几组模具提供陶手使用,而一组石膏模能烫壶约50至70次,就须另开新模。母模是铁模,可以开出很多石膏模,但有时开模师会依据厂里与客户的要求修整母模,所以新开出的石膏模还是会有壶型上的差异。
另外,石膏模是会耗损的模材,因此在多次使用后,线条与角度就会磨损,加上有些做低档壶的陶手很节省这样的成本,所以部份壶做出来的线条不明,就是这个原因。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核桃松鼠-段泥*

这四把厂版的核桃松鼠,除了壶体有一些差异之外,在壶把、流嘴与松鼠的作工上差异更大,松鼠头、尾或高或低,身体的样式等,均依陶手个人技艺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别。
另外,这四把壶的泥与窑烧更是有所差异,因为段泥是拼配的,可能会有好几批,在相同比例的拼配下,仍然没人能保证每次拼出来的泥色都一模一样。窑烧更会因为温度的问题,产生窑温不足或过度的情况,这些都是产生壶品色差的原因。

.
以下三把同期的白标期小玉笠,在壶把与壶嘴上,是否有不同的差异,倒把、直嘴…虽不相同,但却都是同期的厂版小玉笠。

小玉笠-白标期*
小玉笠-白标期*
小玉笠-白标期*
小玉笠-白标期*

.

另一款顺竹…

顺竹-白标期*
顺竹-白标期*

下图壶纽有异
左边是王冬萍有白标的壶纽,无钮座;右边是徐维维,有钮座。

顺竹-壶盖*
顺竹-壶盖*,左边无钮座,右边有钮座。

以下请注意壶盖的圈口…
有标的是王冬萍,其圈口明显有凹线。
已泡养十几年无标的徐维维,泥料是茄紫泥,此壶虽有凹线但不明显。

顺竹-圈口不同*
顺竹-圈口不同*

 

再一款陶灵…

左边是戴耀军大尺寸的陶灵,右边是曹敏敏小尺寸的陶灵。
同为白标期的厂版。

陶灵*
陶灵*

两把壶把的翘尾角度差异不小。

陶灵,壶把的差异*
陶灵,壶把的差异*

盖墙的修工也不同。

陶灵-盖墙的修工也不同*
陶灵-盖墙的修工也不同*

 

另外,同一位作者可能不同时间点做同一款壶,就会有差异。
例如以下的厂版白标期的天鸡壶,顺仙款。
注意盖钮的制作差异。
因为壶钮是手工成型并非挡坏,所以会随作者当时的心态做出不同的型态,有时作者会想挑战新风格因而作此改变。

天鸡壶-顺仙款*
天鸡壶-顺仙款*
天鸡壶-顺仙款*
天鸡壶-顺仙款*
天鸡壶-顺仙款,壶钮差异*
天鸡壶-顺仙款,壶钮差异*

 

要判断厂壶最主要的不能只看壶型细部上的布局与修饰,而是要能在各方面充分抓住厂版壶的味道,特别是要熟悉厂里的泥料有哪几款,和窑烧气氛,若是要看做工则看其修整的过渡风格与韵味。

关于厂壶作工:
模造的部份,就会有厂壶的影子,但不会完全百分百相同。
细部的作工,就会有个人的影子,成品精神端看个人修为。
同期的泥因集中练制、配发,差异不大,不同的是窑温。

 

以下大概说明挡坏成型与模具。

挡坏成型与模具*
挡坏成型与模具*

茶具成型的过程大概由右而左…

右一,是原样,一只茶海。
右二,打模,依此样做出来的实体石膏模。在这之前有一个铁模,可注入石膏成为此一实心石膏模,但这不在陶手身边,多数在注模师或此模具主人手上。
左二,浇模,方式是在圈住「实心模」外部,再做出可拆式的石膏模。这就是用来紫砂烫坏成型的模型。
左一,成品,与原样相同的成品。此图中茶海虽无淋入白釉,泥料也不同,但外型大概如原样。

烫坏只能塑其主体,壶把与流嘴、的子等,均须再用手工制作且黏上。
某些大尺寸的部位,或贴花样式是有开模的,例如型制特殊的手把、梅花瓣等。

一个模具可做的数量有限,且石膏模又可修饰,所以有些壶型在细节上,还是会出现差异。
顾老一生代表作「提璧壶」,就不知改过多少次壶型比例与模具。朱老的报春壶在文献记录上,也是从30批次一路改到60-70批次才定型。之后每个有主见的工艺师在做此壶时,也都会加减多几分自己的风格,所以从细节上去判断一把壶,并不是个很好入手的观点,除了泥、型、工、窑外,还要多观察其神韵与厂版风格,要用较为弘观的角度去看厂壶方可。

 

备注一:以上文章、图片多数截自秀林茶庄,并经茶说重新编辑;相关文章内容与图片均受到秀林茶庄授权,请勿任意转载。

备注二:图片说明注「*」即转载自秀林茶庄。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