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 5 月, 2024
茶与壶の物语

关于紫砂工艺厂水平壶的模具使用

模具使用比对
模具使用比对

近年来,由于资讯的流通,我们透过网路与众壶友的协助,收集到许多紫砂壶的范本,借此更能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程。我们都知道,紫砂壶的成型,主要是透过泥片拍打而成,但在许多时候,透过模具亦是紫砂传统的方式之一。这里所说的模具,并非是灌浆模具,而是透过泥片或泥块所压制的模具。

依照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所述,早在明清时期,即有木模、陶模用于整型、纹饰、制型等模印的存在,其主要发展因素当然是为了模组化,并加速生产,这也是生产发展中的一种进步。但此类模具多用于紫砂壶类,而朱泥小壶则难见其踪。

本文主要谈谈,关于「标准水平壶」的模具使用。

在50年代,中国宜兴的紫砂生产模式,由民间私营进入合作社阶段后,为求规格统一与加速生产,依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所记:「1955年10月 是时,紫砂壶生产成型工艺有了改进,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因此,我们在厂前的标准水平壶中,即可见到石膏模具制壶的影子,但应该仅止见于紫砂与红泥,而非不易成型的朱泥,这也是目前依据壶友收集到的手上资料所验证出来的。但实际使用石膏模的情况,也许可能还会比记录再早一些,只是普及情况,可能受限于私营使用、规范或技术成熟与否。

此外,依据高级工艺师徐汉棠的自述中,也有提供几段关于石膏模制壶:

第一段:我那个时候正好在做小水平壶,手工做起来相当有难度的,因为是专门用来喝“功夫茶”,要求很高,一天只能做7、8个。那个时候工资还是计件的,一天做10个也只有一块(元)四毛(角)五啊。我想还不如先做个模子,这是我用石膏模做的第1个品种,时间是1957年。

第二段:宜兴紫砂界在1958年从“惠山泥人”那里学习到石膏模的技术,用在紫砂上,这是指普遍的。其实石膏模,在解放前我舅舅就教过我翻了,翻的小壶。那时候还没 有现成的原料,买了生石膏,回到家倒在锅里放在煤炉上炒,炒到一定的程度再自己做。后来因为紫砂没什么生意,就停了。

这里的重点:
1、石膏模的技术普遍化用在紫砂上,大约是1958年。
2、石膏模在中共解放建国前,徐的舅舅就教过他翻过小品壶了,大约40年代中期。

第三段: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最多带过100多个徒弟。1959年我又被调到生产技术股,专搞技术革新,用铁模子做盖子,比石膏模还快,如水平壶用石膏挡坯,日产量从十几把增加到30—40把,除石膏模挡坯外还做过注浆铁模盖等。

这里的重点:
当年便是徐带班于紫砂工艺厂,把石膏模专职统一化的,加上后来的铁模制盖,时约1958年至1960年。

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亦另有所记:「1964年起,紫砂壶出口有所增长…。同时各式水平壶的外销量也不断增加。是时,为如期完成水平壶的出口任务,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但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

因此可以大约获得的结论如下:
一、标准水平壶的模具使用,至少早起于40年代中期之前,也许可能更早的30年代一些私营时期,便有少部分陶手使用,但全手制作仍占最大部份。
二、铁板模制盖较晚,始于1958至1960年。
三、1964年开始使用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利于制作时旋转壶身)
四、铁板模制盖与石膏模制盖曾同时存在,铁板模约止于80初。

 

厂前模具制作澎盖三杯红泥标准水平壶: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从壶内作可以看的出来并非工全手工,而是模具挡坯,但制作手法仍然与厂内时期有所不同。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这颗四脚溪的章主要见于厂前,与厂时期的四脚溪不同,也是判定为厂前的重要依据之一。

厂前三杯红泥
厂前三杯红泥

 

50年代模具挡坯的红泥标准十二杯: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盖内气氛为石膏模制作。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壶内工法也是模具挡坯,特别的是,它的「十二杯」章并非落在盖内,而是壶内底。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接底工法。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壶底圈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大字溪落款。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来比较一下壶内的工法:

壶友们可以看看模具工法中,壶内壁其实是比较有一些规则纹路,或较为洁净等,例如像是用手或工具「抹了一圈」的感觉,就是挡坯将泥片由内向外压制于壶坯上的感觉。

模具使用比对
模具使用比对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的壶内气氛。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50年代十二杯红泥标准水平

 

接下来看一下全手工的盖内与壶内气氛应该是长怎样的:

1、全手工壶内气氛。

手工接底与壶内墙,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局部的「施作范围」痕迹,以及壁上纷乱的感觉,且接底处亦容易出现涨缩效应的纹理。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2、盖内的全手工气氛与工法。

壶友可以看到,壶盖内墙上有着明显或不明显的一圈,其实那是手工接盖的盖墙与上盖接合处,因为脂泥接合后,因密度不同在烧制后产生涨缩效应而突出的。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厂前全手工工法

 

透过以上的比较,壶友应该能很清楚的了解全手工跟模具的工法气氛各是如何,其实仔细看不难分辨。

虽然现在也是有模具仿全手工,但全手工的细节不仅是只有壶内与盖内而已,只是这又要谈到其它办别方式,不在本次的说明之中。

本文指在说明,标准水平壶的模具使用,其实早在厂前40年代甚至30年代就已经出现,至于还会不会更早?还得再多看上手资料由其它方式断代才能了解。但前提仍需了解一点,使用模具并不是不好,有人说半手就是不好,全手就是比较好,这是错误的观念喔!我们要了解紫砂在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因时、因人、因事的过程,才能更了解紫砂,而不是片面或断章的来定义好或不好,对或不对。要正确的面对历史,了解过程才有意义。

现今看到的、了解的,不一定就是最后的答案,唯有持续不断精进、探寻,才能向事实更靠进一步。

 

以上资料供壶友们参考。

 

备注:感谢好友品懿及凯哥图片支援!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