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9 5 月, 2024

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

 

江苏紫砂工艺陶,是采用宜兴地区含铁量高的粉砂岩高岭石质粘土为原料,制成的紫红色陶器。产品内外一般不上釉。经1200度高温烧成后,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其造型别致、色泽古朴、工艺精细,并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是我国独特的工艺品。
紫砂工艺陶有茶壶、花盆、陈设雕塑、器皿几大类,造型各异。经历代紫砂艺人传习演化形成。器皿造型大致可分,几何形体构成的光素器,俗称“光货”;取材于自然物象变化而来的塑器,俗称“花货”;用筋纹线分割形体为“筋纹器”,俗称“筋囊货”。
产品以制作工艺的水准,可分为粗货(指日常生活用的廉价产品)、细货(指具有一定的制作工艺水平,并适应批量生产)、特种工艺品(具有收藏欣赏价值,出产甚少,代表当时技术水平的作品,供人们珍玩)三个档次。

紫砂工艺陶始于北宋中叶,从日用陶升华而成。

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兴盛,以供春为代表,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成为最早的著名艺人;

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紫砂陶已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时大彬等名匠辈出、各自立门户、争奇斗艳。在烧制技术上得到改进,使产品色泽光润,有“茗者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进入百品竞新的兴旺时期;除生产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香薰、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壶随茶叶输出,由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

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年)紫砂工艺陶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奇特,风格典雅俊秀,品种增多;有紫砂花盆、陈设器具、雕塑文玩、瓶、鼎等。造型常借鉴花、果、竹、木自然物象,写生手法制作紫砂工艺品,并以陈鸣远为代表;获“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誉。紫砂装饰上吸收外地技法,采用炉钧釉、粉彩、泥绘、书画印章铭文落于紫砂器上,使技艺日趋精进,常被宫廷选作贡品。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陈鸿寿任溧阳县宰,致力推进壶艺,创造“曼生壶”十八式,改进紫砂泥质,以雄奇的书法铭文契合茶壶;“壶从字贵、字以壶传”举为时尚,上流人士纷纷订制茗壶,产品向欧洲、日本、东南亚各国及南美洲出口。

民国初年(1912年)后,蜀山紫砂同业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阳羡紫砂陶艺公司相继成立,外地一些资本家也纷纷到蜀山、潜洛等地投资建窑设厂。

民国10年(1921年)利永公司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

民国19年(1930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开办窑业科,对紫砂造型、泥色质地进行研究和改进;到民国21年(1932年)紫砂从业人员已达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次,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并接受东洋、南洋、西洋等国的订货,是紫砂生产特盛之年。从1915~1935年中,江苏紫砂工艺陶,先后在巴拿马国际赛会、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获奖。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宜兴,紫砂厂房炸毁,龙窑相继破坏,交通阻绝,技工失业流散,整个紫砂陶业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1947~1949年间,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扶持紫砂行业,相继建立丁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川沪上袁村壶缸生产合作社;紫砂茶壶获得江苏省第一届合作产品展览会的特等奖状;但物价飞涨,销路阻滞,紫砂从业人员只剩20余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紫砂生产得到恢复,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组织生产自救,产品参加本地和外地举办的物资交流大会以及展览会。为产品打开销路。

1954年起,将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拨出资金改造原有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紫砂生产小组,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1955年蜀山紫砂工厂由汤渡陶业社支持恢复生产,并开始招收青年艺徒,指派艺人负责紫砂工艺班的培训。是年紫砂产量已达75万件,比1949年增长2.13倍.产值达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1956年紫砂产品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8年4月起,“大跃进”运动开始,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将蜀山、前墅、潜洛、川沪的人员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猛增到2100多人。并将烧造砂货的外西窑改建成紫砂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花盆生产采用转轳车,部分工艺品采用注浆成型。其工艺粗糙,每窑产值2万元上升到4.1万元。柴草紧张,龙窑遂以煤粉代柴草。导致烧成质量下降,产品供大于求,造成大量积压,1960年为改善生产设备,国家投资45.6万元,新建厂房和二座100立方米的倒燄窑,解决柴草来源困难的矛盾。是年紫砂工业并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年底,从业人数为578人。

1963年后,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提高产品质量。开始建立半成品的检验机构,确立产品信誉。将外西窑仍旧生产市场紧销的砂货,以维持紫砂陶生产的资金来源。到1965年紫砂生产得以好转。

1966年4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此后,“文化大革命”开始。紫砂茶壶、花盆生产受到影响,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以及波纹板工业陶。紫砂行业仅产普通花盆和茶具等产品。

1971年起,日本、香港客商通过广州口岸,纷纷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随着日本田中首相、美国尼克森总统访华,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其制作出国礼品和展品!全国各大饭店相继用紫砂砂锅、烟罐作宴会餐具,使紫砂知名度日益提高。

1973年集资29万元,建造54米紫砂隧道窑,紫砂注浆工艺采用泥料新配方,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产品,相继涌现出大批紫砂精品,参加到美国、日本等国家20余次展览。

1978年起,宜兴紫砂工艺厂逐步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件(套)新品问世。

1979年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81年,香港举办亚洲6届文化艺术节,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其制作紫砂工艺品展的作品,确定名人名作的声望,保持紫砂之身价。是年,紫砂高档200CC小壶问世,保持盛销不衰的势头。

1982年后,香港专营紫砂公司轮流每年举办“紫砂陶艺展”,宣传宜兴紫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以名作、新品、优质所取胜,推动“紫砂热”的兴旺发达。全国省、市、分别开展美术设计评比活动,紫砂工艺陶单独列入行业评比,并多次获国内、国外奖。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发金质奖。

1984年,紫砂“百寿瓶”、“竹简茶具”在民主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获得“金质奖”。
尔后,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紫砂陶需求量的增多,宜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高淳紫砂厂相继建成投产;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合新厂、红旗厂实行企业联营单位。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精品40件套,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是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获轻工部优秀质量管理奖。宜兴紫砂二厂评为“明星企业”,厂长史俊荣被评为当代中国优秀农民企业家。该年,紫砂工艺产品有茶壶、花盆、杯盅、瓶鼎、雕塑陈设摆件等数千种,紫砂从业人数达2620人,年产量达1290.22万件,年产值1850.9万元,创利润548.49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向世界54个国家出口紫砂工艺陶,出口创汇631.39万元。

==========================================

【紫砂壶类】

紫砂茶壶是紫砂工艺陶中的主要产品,具有一定的透气性,供品茗茶,“色、香、味皆蕴”,久用养壶,似古玉生辉。
北宋时期社会盛行斗茶风气,早期紫砂有茶瓶、茶器、供煮茶使用,紫砂茶具应运而生。

元代(1279~1368年)景德镇、龙泉、德化制造瓷壶,江苏紫砂茶壶在造型、制作工艺上,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人民所喜爱。

明正德年前的宜兴紫砂壶主要功能为煎煮汤水,以容量大的壶为主。

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金沙寺僧借鉴当地制缸的成型方法,捏筑为胎制作紫砂壶,作品仅以实用为主,无名章款。其后,四川参政吴颐山家僮供春,随吴颐山到江苏宜兴金沙寺读书,偷空跟金沙寺僧学习制壶技艺,开始运用泥片镶接手法和打身筒的制作方法,并利用木模整型制作茶壶,形成独特的制作方式,制品置于日用陶缸中的龙窑内烧成,故容易沾上缸坛的釉泪,同时制品与火燄接触,表面常产生熔孔和火疵。

万历年间(1573~1619年)时大彬继承前人的传统,完善茗壶的造型,调制砂壶各种泥色,其时茶壶在烧制技术上得到重大改进,采用匣钵装套入窑烧成,增加产品色泽和光洁度,并传弟子推广壶艺,以筋纹器造型为时代特征,壶底使用竹签、钢刀刻划作者铭文和年号,有壶家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名款。其后江西婺源制瓷艺人陈仲美来到宜兴,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与制壶技巧结合,重镶叠刻、制造诸玩,而相继出现《束材紫圆壶、龙戏海涛壶》,以写生手法壶象花果,缀以草虫。

明天后崇祯年间(1621~1644年)陈用卿在自己所制的壶上,引用诗文装饰壶体,随之紫砂壶颂尚铭款和书法,但陶工手书不佳,因而产生代书壶的名工~陈辰。当时茶叶价格昂贵,小型茶壶需求量猛增,在广东潮州十分喜爱小壶泡功夫茶,紫砂艺人惠孟臣创造了各式水平壶,壶底刻上名款,泥中加砂,烧成后出现梨皮的肌理效果,紫砂茶壶由葡萄牙商人随茶叶带到欧洲,被当地人称为“红色瓷器”“朱泥器”,于是饮茶风气逐渐在欧洲上层社会日趋流行,英国陶工也开始仿造紫砂梨形壶,法国市场出现膺品,使水平壶仿制延至今日。

明末清初,国外市场对紫砂壶的需求量不断增多,紫砂壶从文人玩器,变为品茶用具,扩大为商品生产;销售区域从亚洲扩大到欧洲,是时制壶艺人根据各国人士的不同欣赏要求,在壶身上饰以浮雕、梅枝、竹段,盖钮制成狮子形,纹饰一般用模印或拍印而成。同时发展了紫砂彩釉画、施炉均釉、开光浮雕、玲珑等手法。产品胎质大多采用朱泥制作,极少采用紫泥或黄泥。此期间,紫砂壶生产十分繁忙,但出精品极少。

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紫砂艺人陈鸣远,为名公巨族制作各式自然型的紫砂器,并随地置窑烧成,自己看火,出产许多精品。有南瓜壶、梅桩壶、束柴三友壶等,开创以自然形体塑造紫砂壶;他善翻新样,雕镂兼长,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名师。

康熙24年(1685年)国内海运开禁,紫砂壶大量销往国外,宜兴陶器生产发展迅速,而成为“万家烟火”的繁华城镇。紫砂壶制作技艺日益精进,不仅是文人的玩赏品,而且被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皇室。是时,壶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除传统造型外,有仿古铜器式的、提梁、分档索耳等茶壶,有鉴于花果造型的菱花、水仙、莲蓬、橄榄等茶壶。泥色除朱泥、紫泥外,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产品“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是时,在扬州等地已设有专售紫砂陶器的商店,紫砂壶的生产进入一个繁荣时期。紫砂壶造型开始转向追求奇巧新颖,传统的方、圆器仍不断发展,高矮胖瘦各呈其貌,带菱角的筋纹器十分流行,仿各式自然形态的壶浑然一体,细部精致入微而不失繁缛,形成众多的陶艺杰作。这期间产生了一大批著名制壶匠师,其中有郑宁侯、华凤翔、许文龙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国家经济繁荣,紫砂壶艺推向高潮。

乾隆7年(1742年)一批紫砂壶再次入选皇室,作为皇帝每年往承德避暑山庄时的饮茶用具。同时,王南林、杨友兰、邵基祖等艺人奉旨承制紫砂茗壶,遂以珐琅彩于紫砂壶上,极为精致华贵,同时出现雕堆的泥绘施于壶体,一面堆乾隆皇帝的长诗,一面堆绘园庭景色,增加壶的文学美感。这时期,紫砂壶在装饰工艺上发展到高峰阶段,它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继承前代陶刻书法之外,尚有炉钊彩釉、浮雕、贴花、泥绘、玲珑、搅泥、包漆、磨光等工艺,因器思变,层出不穷,适应海内外销售市场,用陶模、木模衔造,分段合成,其方法简易,提高生产效率。
这时期紫砂茶壶可分二类:一为普通的日用茶壶;采用贴花、玲珑、炉钧釉彩装饰,模制而成。另一类为上层名流指定名工制作,其工艺精细,价格昂贵,以斋堂名款置于壶底。此后,由于紫砂壶商业化的大量生产,产品粗制滥造,出口锐减。

嘉庆年间(1811~1816年)陈鸿寿,号曼生精书法、绘画、篆刻、酷爱紫砂茗壶,任溧阳、荆溪县宰(1812~1816年)间,自创壶式十八种,聘紫砂名匠杨彭年制作该式样,并研制泥质,亲自在壶上铭文,饰以雄奇的书法,捉刀陶刻。同时,鼓励与之交往的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在壶上进行书法、篆刻。陈鸿寿任县宰三年中,所督造的茗壶上千个,人们以三倍价格竞相购买。“壶以字贵,字以壶传”成为一种时尚,至今不衰。此间,紫砂壶式样趋向典雅古朴,以流畅的线条,简洁而生动的几何形体构成茗壶。光洁的壶身,较适于书画铭刻,更适应品茗玩赏。从此,取材于自然的花货捏塑式样逐步减少。文人参与吴骞著有《阳羡名陶录》(1813年)记载紫砂名人与陶艺。注重书法装饰,出现邵二泉、瞿子冶等名师。朱坚创制包锡紫砂壶,用玉器作附件,十分讲究。各方人士的倡导,紫砂声望益高。

咸丰年间(1851~1874年)由于战乱等许多方面原因,整个窑业萧条,紫砂艺人大量流散,致使紫砂业走低谷。期间紫砂壶生产,重复前朝之简单造型,做工粗劣。壶身惯以陶刻、炉钧釉装饰。

太平天国后,随着紫砂生产的逐步恢复,开始出现一批著名艺人,其中邵赦大造壶流水有音,年少得名的邵大亨所制鱼化龙灵妙天成,“一壶千金不可得”;何心舟会书法、篆刻,制壶成为陈鸣远之后的巧手。王东石造搏浪壶磊落有致。

清末(1875~1911年)同治翰林、二广巡抚吴大征聘紫砂艺人黄玉麟合作并仿制紫砂壶,并要其观赏家中收藏之古器,使技艺提高,另聘艺人俞国良为其制壶,技艺精巧,传炉壶曾得芝加哥博览会优等奖。期间,一些紫砂名匠多次与画家任伯年、吴昌硕、胡远等合作;将海派花鸟、人物、山水铭刻于紫砂壶,为陶刻专业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期间,紫砂生产主要集中在蜀山、潜络、上袁一带,逐步形成紫砂手工业工厂(作坊),产生了作坊主~窑户。他们拥有一定的资产,一般以同一姓氏家族合伙经营,从附近农村中收购由农户制作的紫砂半成品,每窑有5~10个小作坊主,联合进行烧窑,并由“包窑户”负责管理窑务工作。是时,烧造紫砂陶的龙窑已有10条,全年产量达100万件以上,并形成一支制泥、制胚、烧窑等行业性的技术队伍。

民国4年(1915年)紫砂行业由窑户联合成立紫砂同业公所,公推会长,按排行业生产事务,以银两计算产业行情,统一市价和经营,定时召集会议,商议有关事务。是时,宜兴县城内也设有专营紫砂工艺陶的商店,蜀山北街和南街成为专营紫砂陶的中心,同时,一些资本较大的紫砂窑户为获得较多的利润,纷纷在上海、浙江、江苏各大城市开行设店,经销紫砂茶壶。其中开设在上海著名的紫砂陶器商店有“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等,这些商店从宜兴订制茗壶,刻上各店的店号或标记,聘请外籍人士承揽外贸业务。是时,紫砂壶的生产完全转入商品化,按照各国的风俗习惯和要求,进行制作紫砂壶,各种仿古器皿的茶壶日渐增多,表面华丽,款式新颖的瓷器和金银器造型的紫砂壶大量出现,炉钧彩釉紫砂陶盛极一时。其中销往日本的有“茶器”,成套茶具上刻“枫桥夜泊诗”及“心经一卷”等。销往泰国的有各种独钮茶壶。销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有“彩釉茶壶”和“孟臣小壶”。销往英、美、法、德、义大利等国的不仅有彩釉茶壶、浮雕装饰的茶壶,还有似金银器造型的茶具和茶叶罐。同时,紫砂壶远销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地。

民国4年(1915年)利永公司所产的紫砂器,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获得头等奖;其中有程寿珍制作的“掇球”、“仿古”壶。是年,山西平定陶业厂,聘紫砂艺人吴云根、李宝舟、杨阿时任技师。

民国7年(1918年)北洋政府出面投资十万余元,在蜀山镇北厂开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由潘宝熙任厂长,聘邵云如、程寿珍、范大生传习技艺,招收和培养20名紫砂艺徒。并将宜兴县城内江苏省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迁至蜀山镇,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传播新文化知识,促进紫砂陶艺的发展。

民国10年(1921年)利永公司在蜀山开办陶工传习所,建立紫砂工厂,并新建永安窑烧造紫砂陶器。是时,上海人也到上袁、潜络开办了“时评洋行”经营紫砂,这时期紫砂工艺上有所创新,开始利用化工原料氧化钴配制成墨绿泥;氧化锰制成黑料泥及拼料泥,又制成各种色调的炉钧釉,如均青釉、古铜釉。同时,用抛光手法加工紫砂壶表面,使壶体光滑如镜,称谓“车光茶壶”。

民国15年(1926年)紫砂多式茶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中获金质奖。此期间,茶壶的制作承袭传统格式,在壶身上陶刻花鸟、山水,诗句多采,撷于唐诗、宋词及传统铭款,书正、草、篆、隶四体俱全,十分讲究刀法的运用。上品壶施以双刀细刻,普通壶以单刀行刻。陶刻匠师来自安徽、浙江,由商贾推荐,定居蜀山一带从事陶刻,亦有书画家改行陶刻的,从此涌现一大批著名陶刻艺人。其中有沈才田、韩泰、路蓝芳、邵云如、陈少亭,任淦庭等。

民国17年(1928年)国内市场大量涌进外国制造的热水瓶,紫砂壶销量渐少,在国外市场盛销一时的炉钊彩釉壶由于战乱,海上交通受阻呆滞,紫砂壶外销逐渐走向低谷。

民国19年(1930年)江苏利永公司产的紫砂陶器,在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是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拨款1.2万元,就省立陶器工厂旧址设立制陶工厂,招男工十名,收艺徒20名专制紫砂产品。

民国21年(1932年)紫砂从业人数达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次,生产普通茶壶200万件,各种细货茶壶、盆、瓶、鼎约20万件,全年产值42万元,占省内整个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订货,是紫砂工艺近百年来极盛的一年。是年著名紫砂艺人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范福奎等的作品“掇球”、“仿古”、“传炉”等产品,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获得优秀奖章。是时,上海盛行收藏紫砂陶的风气,一些专揽紫砂茶壶的茶叶店、古董商,将紫砂名手:裴石民、王寅春、蒋燕亭、冯桂林、顾景舟、蒋蓉等聘至上海、杭州,专门从事仿古制作茗壶。所制壶式,以历代名家时大彬、陈鸣远等遗品为蓝本。一件作品往往费时数月,尽心摹仿,对壶的印章、书体、制作等精工细作,难辨真伪,故名望益高;这时期产品声誉提高,刺激商业市场,大量生产国内市民所需的日用壶;有大容量的:寿星、洋桶、龙蛋等,亦有茶馆家庭用的各式端把壶及闽南地区的水平壶。同时还创作了一些新造型:圆条、柿子、犀登、线元、玉笠、上合梅、圆竹段等各种题材的茶壶。

民国26年(1937年)11月30日,日本军队入侵,有七座紫砂窑和100多间厂房被破坏,交通断绝,紫砂技工大量流散,是年起到民国29年(1940年)前,紫砂生产处于停顿阶段。是年,地方军阀史耀民组成“陶业联营处”,强迫窑户生产茶壶,并以低价收购后运往日本,少量茶壶销于当地茶馆,到民国32年(1943年)“陶业联营处”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紫砂壶在市场销量极少,除原有的陶器店经营外,几家手艺人联合在宜城开设紫砂陶器店自产自销,或紫砂艺人将制作茶壶胚件,低价出售给窑户,急于谋生。

民国36年(1947年)江苏省建设厅给宜兴陶业公会发放低息贷款,维持生产;恢复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招收学生;同年组织丁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和川沪乡上袁村壶缸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紫砂20窑次,主要产当地所需的贡壶、瓢壶、四六方壶等及农村粗货茶壶。是年紫砂茶壶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办:“江苏第一届合作产品展览会”中获得特等奖。到了建国前,由于原燃料价格飞涨,销路呆滞,整个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到30人,整个紫砂窑场,全年所产紫砂细货茶壶不满千把,整个紫砂业几乎陷入困境,受到严重摧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共党和人民政府把流散的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恢复生产,1950年共烧造了4窑紫砂产品,产值16000元,到1951年紫砂生产开始稳定。同年,成立了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紫砂产品先后参加江苏省组织的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作为出国展品。是年,中央文化部、轻工业部还委派专家来宜兴负责指导工作和情况调查,帮助恢复紫砂生产。

1953年,紫砂壶参加由轻工业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同年9月又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品观摹大会。裴石民所制的“上松段”茶具,获观摹大会优秀奖,并载入画册。

1954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再次订购一批价值7000元的高档茶具,品种有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由紫砂艺人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进行制作,并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同年12月22日,由31户手工业窑户,及36个手工业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厂,并由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帮助解决资金来源。是时,采取与紫砂窑户联合烧制产品的方式。是年,紫砂行业共烧11窑次,产品年产量44万件,年产值5.9万元;品种有日用粗货逐渐向中高档细货发展。

1955年10月,前墅、蜀山的砂货行业和蜀山南街的紫砂工厂,合并建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开始恢复生产出口产品,品种有: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多个品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1.20元之间。同年10月到1956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共招收二批艺徒61名。由紫砂艺人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指导、传授紫砂技艺。是时,紫砂壶生产成型工艺有了改进,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

1956年紫砂产量上升到90万件,产值达55万元,出口28.2万件。

1957年紫砂壶生产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除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作紫砂陶器。同时,蜀山东、北部附近农村中,有相当一部份的农民从事紫砂壶的半成品生产。

1958年4月,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资产全部汇集到蜀山地区,从业人员达2067人,其中青年艺徒300多名。同年8月成立紫砂中学。是时,建国后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负责培训青年工人。

1958年、1959年,10余名青工分别到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9年宜兴县城中,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技术人员传授制作技艺,生产紫砂壶。是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设计“迎宾壶”、“亚明四方壶”,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是年,“牡丹壶”、“卫星壶”等产品开始销运苏联、波兰等50多个国家。

1960年后,国家经济萧条,产品销售困难,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是时,宜兴紫砂工艺厂为追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大量生产高档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品种,因产品质量低劣而大量积压,只得降价出售。此后,开始调整品种结构,生产了“丰灯壶”、“农家乐”、“大寿星壶”等容量大,提携方便,适宜田间劳动的品种,深受农村欢迎。为克服龙窑柴草燃料紧张,新建倒燄窑改进烧成,逐步取代龙窑。

196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半成品检验仓库,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产品质量进行验收,提高产品质量。

1964年起,紫砂壶出口有所增长,以销往日本的“友泉横把茶具”,“井泉茶具”为主,以及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他国家。同时各式水平壶的外销量也不断增加。是时,为如期完成水平壶的出口任务,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但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出口茶具杯碟使用的低温铅釉,不符合卫生标准,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高温乳白釉降低含铅量。

1966年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是年,紫砂的主产一级品率从76%提高到90.2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紫砂茶壶当作“四旧”被抛弃。各大城市百货公司工艺专柜,作价出售紫砂壶每把价格仅为0.2元一把。期间,紫砂壶的出口仅以茶器、水平壶为主,销往日本和香港地区。

1970年~197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个新品种的壶。并分别为法国承制8.24万件串钮胆壶。日本对宜兴紫砂壶提出将出水眼改成“球孔”。为此,原紫砂壶嘴根部改粗安装“球孔”出口。是时,紫砂产品由原来的广州口岸改为上海口岸出口。

1972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小型竹节茶具”,和“可心梨式茶具”等,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是年起,紫砂壶恢复为紫砂出口的主产品。

1973年~197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贷款3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54米遂道窑,代替倒燄窑烧成,增加生产能力。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工作。是时发展了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与紫砂相结合的新工艺,创制了“永梅茶具”、“提璧茶具”、“荷藕酒具”、“集玉壶”、“镶金龙团壶”、“扁竹提梁壶”等新品种。其中高海庚设计的“集玉壶”等长年盛销不衰。

1975年~1977年紫砂产品的外销市场扩大到欧洲、美洲和澳洲。其中茶壶、茶具类占60%,出口品种装接球孔为主。

1978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命为工艺美术师。同年参加全国艺人代表大会。顾景舟所制的13件提璧茶具、僧帽壶、汉君壶作为轻工业部长期保留作品。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形成了一批老、中、青三个梯队的技术骨干队伍。创新品种从每年50个新品种上升到120余种。产品的知名度和声誉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单件出口值从0.1美元上升到0.5美元。是年5月和8月紫砂工艺陶先后参加了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和北京故宫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获得较高的声誉。其中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元高价购藏。开创紫砂工艺的新价值。是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万件,出口值105.9万元。

1980年香港双鱼有限公司罗桂祥先生等先后8次来宜兴。收集宜兴历史资料,介绍紫砂茗壶作者。订制17个高档茶壶,按作者的名望分别以A价、B价、C价,突出名家作品的声誉。

1981年10月香港市政局的亚洲第六届文化艺术节举行大型“宜兴陶艺展”筹备展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特艺生产班组,生产了一批优秀作品。经过这次重点展出,对外宣传了紫砂茗壶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一步扩大了紫砂在国际市场的影响。是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山东地区生产了一批紫砂葫瓢壶,并为其提供包锡工艺之壶。该年开发了“木瓜、柿子、荷叶、蜜桃、瓜菱、佛手、南瓜、梅花”及十二生肖壶等25个出口新品种。是年根据香港锦锋公司的需求,将传统优秀品种“鱼化龙”改成大、中、小三个系列品种,同时包制了200cc系列小壶有小合梅、小集玉、小龙团、小樱花等10个品种,年产三万件,产值达30万元。产品行销国外市场,深受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消费者的欢迎。是年9月《紫砂工艺陶》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科教片,并由文化部译成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语言对外放映。是年,宜兴周墅公社紫砂厂(现紫砂工艺二厂)建成投产,并在乡村招收技术工人制作紫砂壶等产品。1981年起,为保护紫砂陶土资源,宜兴紫砂工艺厂压缩紫砂粗货寿星壶、洋通壶的生产。当年设计创作了上百个品种。其中“紫竹茶具”、“玉泉茶具”、“高八方茶具”、“旅游竹炉茶具”,以优雅造型在全国高档成套瓷研制会议上列为单项奖,宜兴紫砂工艺厂也被列为全国20个高档成套瓷研制单位之一。同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产品,开始采用“方圆牌”注册商标。是年,该厂的紫砂隧道窑安装了烧成自动控制记录仪,保证了产品的烧成质量。

=========== 1982 ===========

1982 年5 月:中共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议”,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二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1982 年5 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1982 年9 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天安门内端门举办“紫砂工艺陶展览会”,展出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产品和创新产品400件( 套) ,现场供应的20万件紫砂工艺产品,不几天全部售光。
1982 年9 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1982 年9 月:陶瓷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1982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园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委金质奖;八件紫砂陶,获称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称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
1982 年:香港专营紫砂公司每年轮办“紫砂陶艺展”,宣扬宜兴紫砂的历史、艺术和实用价值,积极推动“紫砂热” 的兴旺发达。
1982 年: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 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1982 年:紫砂工艺陶列入单独行业评比,并多次获国内、国外奖。
1982年:扩大高档壶产能,全年创新83件(套),出口订货80258 件,新增产值69万元。
1982 年:顾景舟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1989 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称。

=========== 1983 ===========

1983 年6 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 谈宜兴紫砂”,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983 年10 月:周墅紫砂工艺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从此拉开了宜兴民间紫砂大镇的序幕。
1983 年11 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 ,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壶资料。
1983 年:民国73年之前,宜兴紫砂壶底均落款“中国宜兴”、“ 荆溪惠孟臣”、“荆溪X制”、“宜兴紫砂”,使业者常蒙当时的“警备总部”关切,“宜兴紫砂工艺厂”因此换掉印章,癸亥年、甲子年( 1983 ~1984年) 出现大批壶底刻上正楷年号“癸亥年”、“ 甲子年”之壶。
1983 年:江苏省高淳县利用当地秀山等地的黏土矿,新建高淳紫砂厂,生产紫砂茶壶。
1983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发金质奖。
1983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和江苏省优质产品奖。
1983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日本荣华公司仿制“供春壶”、“仿曼生提梁壶”、“掇球葵仿古壶”等7个高档产品,由日商指定紫砂艺人制作,出口单价在500元以上。同年蒋蓉等艺人,又为出口部门承制“小葧荠壶”、“大包袱壶”、“缎泥古菱壶”、“夹砂双圈壶”等;其中以寓意提名的有“三代同堂”、“五子登科”、“环龙三足”问世,并制成可容45公斤水的紫砂特大供春壶。

=========== 1984 ===========

1984 年2 月: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举办大规模“古代茶具特展”,大部分为宜兴古代紫砂茗壶,是台湾古壶收藏的高潮。
1984 年3 月:李昌鸿应邀赴美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 ,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并在“ 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示范紫砂工艺。
1984 年4 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 和顾绍培制作、谭泉海镌刻的“ 寿紫砂瓶” 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 金奖。
1984 年4 月:李昌鸿、顾绍培等人的紫砂『竹简茶具』 、『 百寿瓶』 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4 年6 月:香港“茶具文物馆” 开幕,藏品多半为宜兴古今紫砂荼具,促成港、台壶艺的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古壶市场。
1984 年:宜兴陶业界名人华荫棠,将珍藏的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杨氏作的“ 竹段紫砂壶”、“风卷葵紫砂壶” 和鼎蜀医院中医杨葆清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师邵大亨作的“棳球紫砂壶”,赠给政府,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198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作了377 件( 套) 新品种。
198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应用“ 黑泥” 和“红泥” 等新材质生产茶壶。尤其用红泥制作的水平壶代替了沾浆红泥水平壶( 台湾称为内紫外红标准壶) 。
1984 年:香港举办的“ 江苏陶瓷展览” 中,镶银丝凤形茶具以港币5.5 万元出售。
1984 年:紫砂名师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示范紫砂制作。
1984 年:紫砂名师顾绍培出席江苏省先进表彰大会,获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4 年:随紫砂陶的需求增多,宜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高淳紫砂厂相继建成投产;宜兴紫砂工艺厂与合新厂、红旗厂实行企业联营单位。

=========== 1985 ===========

1985年,紫砂生产飞跃发展,紫砂壶集工艺美术之大成,参加国际竞争。是时,宜兴紫砂工艺厂已发展成为以生产高档特艺产品为主的厂家,生产的200cc高档壶品种已有400多个,成为紫砂工艺陶中的拳头产品;其中镶银丝茶壶,采用镶瓷珠、刻粗细纹、色泥分割、高浮丝镶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成为国内外市场珍贵的工艺品。
1985 年3 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共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行。
1985 年5 月1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颁授紫砂名师顾绍培“ 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85 年9 月18 日:中共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高海庚创作的“ 集玉紫砂壶”为国家礼品。
1985 年9 月: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 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浆。
此期间,香港锦锋公司、英泰贸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双鱼有限公司相继举办紫砂陶艺名人名作展览会、展销会,以经销中、青年艺人为主的作品;并分别印制了“壶锦”、“砂壶集”、“紫砂春华”等书籍,图文并茂介绍紫砂工艺、名艺人的作品,使国内外形成一股“紫砂热”。
1985 年:没有“中国宜兴” 印章后的宜兴壶,和台湾壶不易区分,因而销售大幅下滑,遂改落个人“姓名” 章款于壶底,直接促成近代“ 名家壶” 的迅速窜升。
1985 年:坪林茶业博物馆开幕时,一群包种茶痴提议,要求冲泡时,水温下降不能太快,以此向宜兴订购百支【内红外紫】 ,以红紫砂加塑土施工法制壶,结果很理想,开水冲入茶壶后,水温不但没降低,反而上升五度,放置一旁,空壶壶内温度,尚保持长时间的高温,这是包种专用茶壶,乌龙茶或包种夏茶,不能冲泡使用,否则会泡成咖啡茶。

=========== 1986 ===========

1986 年1 月:紫砂名师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1986 年3 月:27 年:紫砂名师朱可心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1986 年4 月:以上袁,潜洛的制壶技术为基础,在宜兴川阜,成立了紫砂三厂。
1986 年11 月16 日:紫砂工艺二厂举行“ 宜兴紫砂散文节”。
1986 年: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华艺牌” 茶具)成为出口厂家,高淳紫砂厂也生产出口紫砂陶40多种,同时研制成功紫砂CS-A 型寿星牌紫砂磁化水壶。
1986 年: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 丙寅大吉壶” 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1986 年:紫砂名师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 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 一等奖。
1986 年:紫砂名师鲍仲梅赴孟加拉国参加“ 紫砂陶艺展” 。

=========== 1987 ===========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又淘汰了“云玉壶”、“龙眼酒壶”、“各式茶器”、“小水平茶具”等部份老产品。同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获得江苏省出口部颁发的出口陶瓷生产质量许可证,并获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轻工部优秀质量管理奖;随着“紫砂热”的增长。
1987年7月川沪乡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同年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尔后大浦乡洋渚村改产宜兴紫砂五厂,均以生产紫砂茶壶为主,并供少量的出口。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 多个品种。4 家紫砂厂的从业人数在2620 人,年产量1290.22 万件,年产值1850.9 万元,创利润548.49 万元。
是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申报顾景舟为工艺美术大师,紫砂行业有43件紫砂工艺珍品入选进中南海紫光阁,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小型竹节茶具,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省内生产紫砂工艺壶的厂家已有6个,产品行销国内外市场,并向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其中宜兴紫砂工艺厂全年创汇150万美元,成为出口紫砂陶器的骨干企业,换汇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1987 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 蠡龙茶具” ,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 奖。
1987 年:紫砂工艺品种类达数千种,从业人数达2620 人,年产1290.22 万件,产值1850.9 万元,创利548.49 万元,营销54 个国家,创汇631.39 万元。
1987 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 ,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的“ 消费者满意产品” 。
1987 年:顾绍培创作的“ 天龙顶珠紫砂壶” 和“紫砂大汽锅” ,获“ 全国陶瓷质量评比” 优胜产品奖。
1987 年:顾景舟创作的“ 五头提壁茶具” ,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 一等奖。

=========== 1988 ===========

1988 年3 月16 日:宜兴紫砂工艺厂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制一万套刻有“全国七届人大政协会议留念” 字款的“ 小水平紫砂茶具”,空运至北京。
1988 年4 月: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 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 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8 年4 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紫砂史上受此殊荣的第一人,自此而后,有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等六人获此荣誉称号。
1988 年6 月18 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复兴茶艺研讨会” ,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呼谕“ 复兴中华茶艺”。
1988 年6 月5 日:顾绍培制造烧的“ 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 ,壶高90 厘米、宽82 厘米,容量88 公斤,在香港展出被誉为“ 世界壶王”。
1988 年7 月6 日:紫砂名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邀到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参加“ 紫砂陶艺术大屐”和“ 紫砂陶艺术研讨会” 。
1988 年9 月9 日: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紫砂名师谢曼偷、范永良和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芝加哥举办的“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
1988 年10 月6 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日中陶艺交流协会在日本东京联合举办“ 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览”,展出陶瓷精品1000 多件(套),紫砂名师汪寅仙、张红华现场表演制作紫砂陶艺。
1988 年:在蜀山以东的洋笃林,建立了紫砂五厂。
1988 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 华艺牌紫砂茶具”,获中共农业部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1988 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五头“ 清风印纹茶具” ,获“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 优秀奖。

=========== 1989 ===========

1989 年5 月23 日:紫砂名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参展香港的“ 中国宜兴紫砂特艺大展”。
1989 年7 月: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茶具” 获北京首届“ 国际博览会” 金奖。
1989 年9 月24 日:紫砂名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国总工会授于她”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成就。

=========== 1990 ===========

1990 年2 月:宜兴紫砂工艺三厂为祝贺上海画坛大师朱屺瞻百岁华诞,特制作十种款式茗壶以志纪念。“ 莲心如意壶” 祝愿屺老万事如意;“ 童帽园顶壶” 祝颂寿星返老还童。按屺老提供的《 长青-松》 、《 报春-梅》 、《 舞东风-水仙》 、《 黄金实-枇杷》《 寿-灵芝》等十幅小品,由砚刻、壶刻艺术家徐孝穆、沈觉初、徐勇良等执刀镌刻。集名画、名刻、名壶于一体,堪称佳话。
1990 年3 月:紫砂名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 宜兴陶瓷艺术展” ,并作“ 紫砂陶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