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 5 月, 2024
茶与壶の物语

宜兴紫砂工艺一厂泥料简介

紫砂,是宜兴得天独厚的特色矿产,因其泥料性质特殊,具有透气、易成形、利雕塑的特质,造就了其不凡的雅韵风情,文人雅士争而求之。紫砂,亦称为「五色土」,其矿料色彩丰富,具有多种不同的天然色泽,其基本分为「紫泥」、「红泥」与「本山绿泥」三种原矿,再由其向下细分。

紫砂矿料的开采,在1955年七月之前,均属于个体户透过人工露天方式开采,其开采位置均位于矿源表面;在1955年七月之后,当地政府成立了「宜兴采矿公司」,接收了所有的开采矿井与宕口,此后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开采,同时也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开采阶段,采深度矿源开采。

1958年成立的紫砂工艺厂,其泥料均统一由宜兴采矿公司提供,因此紫砂工艺厂所使用的泥料均有一致性,哪一批泥料使用于哪个年代,几乎都是固定的,故也具有其断代性。

以下会针对几个常见的泥料名称进行说明,部份名称并非厂里的原始名称,而是藏家壶友为了区分或分辨泥料,所另取的通俗名称,这些通俗名称因为具泥料特色,也容易记忆,因此两岸壶友均以此类俗名称之。

附注说明:以下图片多少可能因摄影当下光线或色温调整的差异,而造成部份色彩过重或失真的情况。

 

一、清水泥
黄龙山紫砂原矿,因只需加清水练土后即可进行制作,故称清水泥,泥色素雅,是最原始的紫砂矿,也是分布及产量最高的紫砂矿。清水泥依矿源和泥质的不同,烧成后会有深浅不同的发色,因紫砂为共生矿,若矿中含有部份红泥矿,则烧成后会有偏红的情况,俗称之为「红清水泥」。

泥料介绍_清水泥
泥料介绍_清水泥

 

紫砂一厂-小汉君-张庚娣
泥料介绍_红清水

 

二、甲子泥
甲子泥又名黑星土、黑星砂,是宜兴一厂七零末至八零中期的官厂用土(约1976~1985),属拼配泥的一种,也是宜兴紫砂一厂拼配泥之始。因泥胎布有黄色及黑色砂点而闻名,泥料配制批次多,色泽、泥质多少有所不同,并非只出现于甲子年。被台湾壶友称为甲子泥,应主要为台湾常见于甲子年(1984年)。

由于七零年代一厂泥料使用量大,尤其是原矿的清水泥(紫砂纯泥),但被认为泥料的质感不够沉稳,变化少,且为了改善当时泥料的特性,便于快速且大量的制壶,因此开始研究以拼配泥的方式来制壶,也就产生了后来的黑星土(甲子泥),一开始在七零末试用,一开始藏家的反应并不好,像发霉的黑点,但想不到后来在八零年代中期之后,因其泥料的质感,与泡养后的变化均让人相当满意,色泽沉稳而饱满,泡养后Q透温润,反而大受欢迎。

此泥大约主要于1976年至1985年间,大量使用于商品壶,包含了当时名家壶的用料,而1982至1985年之间正好是厂壶大跃进的精华时代,正逢其盛的甲子泥,让当代的紫砂壶更具有其明显的特征与媚力。一直到了1986年之后,可能甲子泥已经配不出原来的样子,或配制方式有变,便改使用所谓的拼紫泥了(其实甲子泥在一厂中,也是称之为拼紫泥)。因此,甲子泥在宜兴一厂的用泥历史之中,是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特色的,因同属于拼紫泥,在白标期多少还是能见到紫泥料中带有些微黑砂的特色。

以下是之前透过好友汤兄的协助,写了一篇针对甲子泥的英文简易说明:

About Jia-Zi Clay (Black Star Sand).

‘Jia-Zi Clay’* or ‘Black Star Sand’ are named ‘Special Blend Purple Clay’ in Yixing Zisha Craft Factory. This clay was used since late 70’s to mid 80’s. This clay was Huang Long Shan purple clay blend about 1 out of 1000 manganese dioxide. It has the feature that looks like some black sesame paste in the clay. Yixing Zisha Craft Factory developed this ‘Special Blend Purple Clay’ because tradition purple clay color lack variety and texture not stable enough.

After infused with tea, people like the effect of the clay hence makes it popular. This original black sesame paste effect was an immature blend technology that produced this unexpected effect.

About after 1986, the blending technology progressed and this black sesame paste effect disappeared. Another era blend purple clay was born.

*: ‘Jia-Zi’ is the year name from the sixty-year cycle in China. 1984 was Jia-Zi year.

泥料介绍_甲子泥(黑星土)
泥料介绍_甲子泥(黑星土)

 

三、年糕土
年糕土,常见于80年代初期,一厂短暂性存在的泥料,大约在1970年代末期至1985年左右,其泥料发色介于清水泥与红泥之间,泥性重,不适合制作大壶,因此以小品壶居多。年糕土其泥质细腻、紧实,具厚重感,泡养后泥色温和发润,摸起来如膏似脂,如年糕般的色资而得人喜爱,泥料因窑烧温度高、低不同而呈现偏紫或偏红。
曾有壶友透过光谱仪检测分析泥料元素,其铁质含量约在10000~13000ppm之间,与80年代之前的红泥接近(80中后的红泥铁质约6000ppm左右),故应属红泥系(紫砂清水泥铁质含量约在4700-6300ppm之间)。
关于年糕土的由来并无实际的考证,大致上分为「原矿」与「拼配」两种说法,各执其一,茶说在此就不多说明。目前所知被归例为年糕土的泥料有两种,一种是泥料中有黑色粒点的年糕土,一种是没有黑色粒点的,其中带黑色粒点的年糕土,其铁质高达16000~17000ppm,且带锰元素,则应为拼配料(红泥不含锰),因此原矿与拼配的说法可能都是对的,但厂里并没有「年糕土」这名称,而台湾壶友所称的年糕土,可能分别包括了80年代初期两种相似泥质但却不一样的泥料。

而经资深壶友前往丁山询问当年厂内的陶手,例如江建祥、姚志源及陈国良等工艺师,他们看到这泥料都说这是红泥,只是这料子是在制壶过程中,泥片裁下后的余料再回收重新拼配练制而成的,因此混有多批次不同的红泥,重新配制后也变的细目且泥性重。

泥料介绍_年糕土
泥料介绍_年糕土

 

四、拼紫泥
因清水泥被认为质感发色不够沉稳,变化也较少,为了改善此特性,因此进行泥料加入少量氧化物的拼配方式,增加泥色。其中紫清水泥便是加入氧化锰来进行拼配,一开始因拼配技术不足,产生了「黑星土」这样的特色泥料,直到80年代中期之后,拼配技术获得了突破,成功融合了氧化金属与紫砂原矿,得到了更深沉的泥色,厂内称这类泥料为「拼紫泥」或「特拼紫泥」,其金属氧化物的添加也在绝对安全值之内,据资料仅千分之一左右而已。

泥料介绍_拼紫泥
泥料介绍_拼紫泥

 

五、小红泥
60至70年代紫砂工艺厂所使用的红泥俗称小红泥,主要产至川埠与赵庄山,泥坚、色红橙,是相当优质的红泥,于70年代末期短缺。

泥料介绍_小红泥
泥料介绍_小红泥

 

六、黄龙山红泥
80年代因川埠、赵庄山的红泥产量不佳,进而从黄龙山所开采的红泥矿,但因发色较不如小红泥鲜艳,故会添加红铁粉进行增色。

泥料介绍_黄龙山红泥
泥料介绍_黄龙山红泥

 

七、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是黄龙山紫砂原矿泥料的一种,烧成为漂亮的鹅黄色,数量稀少,泥质细致,变异性大,不易成壶,烧制困难,多做化妆土之用,且在使用后极易有吐黑的现象。其吐黑原因可能有,窑温、炼制、明针以及泥料批次质地等不一因素。现今业者亦有尝试将本山绿泥烧至一千二百多度的泥料极限,仍然会吐黑的情况,可见窑温亦非绝对因素。

紫砂一厂-易新壶-玉勤
泥料介绍_本山绿泥

 

八、段泥
段泥,又称为「团泥」,是紫泥与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夹在紫泥层中,具较佳的透气性,因此与本山绿泥一样,经使用后容易吐黑。因为共生矿的原故,故段泥容易有不同颜色,产量也不多。

泥料介绍_段泥
泥料介绍_段泥

 

九、内紫外红
内紫外红其特色就是胎体为紫泥,外缘涂上红泥浆,产生内外不同色的情况,除了用在特殊壶型,例如上合梅,用以制造不同效果的功用外,即见于暂时取代红泥水平壶。约为1978~1984,当年因为红泥开采与炼土不及,而中国人又特爱红壶,于是便在紫砂壶外以细目红泥调浆淋壶,或连内外均以红浆涂之的(内外红)取代之,前期红泥浆较为暗红,直至80年代中期(约1984年左右),因紫砂加入其它原素而有多样化之色土表现,加上红土回归制程,该阶段性任务至此告终。

About “Nei Zi Wai Hong”.

What “Nei Zi Wai Hong” Means that these pots are made of Zi Sha/purple clay but are co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with a fine red clay. Sometimes the insides of the pots were coated as well. This type of Nei Zi Wai Hong workflow can be found since the late Qing to early ROC period. But after Factory 1 was established, only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1970s, then this workflow became prevalent. This is because the market at that time prized red clay pots, and as red clay was more expensive than purple clay, Factory 1 started collecting the finest red suspension during clay refining and used it to coat the outside of purple clay vessels. These Nei Zi Wai Hong vessels started appearing in large amounts during the Green Label era. After the Green Label era, due to the opening of newer mines and the use of chemical additions, the Nei Zi Wai Hong pots ceased, making it a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en Label era.

注:英文内容截录自「早期壶事典二」脸书专页。

泥料介绍_内紫外红
泥料介绍_内紫外红

 

十、绿泥
紫砂原矿中并没有真正的绿泥。在民国之后,即有将进口的氧化钴以特定少量比例加入纯正干净的本山绿泥调配而成,进而烧成绿色的紫砂壶。当年的绿泥,是一种非常上等且稀有的泥料,因为本质泥为紫砂矿中较为精稀的本山绿泥,加上进口的氧化钴矿料价格昂贵,因此当年的绿泥多做为化妆土之用,也就是在原本制好的紫砂壶表面,直接刷上一层绿泥,即变成内紫外绿的双色壶品。但也有少数特殊的壶品是全壶使用绿泥。
而紫砂一厂成立后,仍然也是有使用氧化钴来配置绿泥,但调配的比例等,已与民国时期不同,因此在发色与表现上也有所相异,越到后期其发色越偏蓝绿。

泥料介绍_绿泥
泥料介绍_绿泥

 

十一、降坡泥
降坡泥是90年代在宜兴丁蜀镇修建陶都路时,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进行开挖时所发现的陶土,离地表不深,为特殊的「多色泽陶土」,亦为共生矿。因为该路段是一个斜坡工程,故称之为「降坡泥」或「岗坡泥」。常见的降坡泥,呈现橘红泥色夹杂黄色颗粒,或紫带黄色颗粒等。但此泥不在紫砂一厂的常规生产泥料之中。

矮潘壶-熊江平
泥料介绍_降坡泥

 

以上为常见的紫砂泥料简易说明,仅供参考。当然现今的紫砂泥料名称千变万化,例如红皮龙、大红袍、黄金段泥、赵庄朱泥…等,其中也包含不少商业名称,这些就不在说明之列。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这个网站采用 Akismet 服务减少垃圾留言。进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处理网站访客的留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