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 5 月, 2024

江蘇省誌-陶瓷工業誌

 

江蘇紫砂工藝陶,是採用宜興地區含鐵量高的粉砂岩高嶺石質粘土為原料,製成的紫紅色陶器。產品內外一般不上釉。經1200度高溫燒成後,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其造型別緻、色澤古樸、工藝精細,並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是我國獨特的工藝品。
紫砂工藝陶有茶壺、花盆、陳設雕塑、器皿幾大類,造型各異。經歷代紫砂藝人傳習演化形成。器皿造型大致可分,幾何形體構成的光素器,俗稱“光貨”;取材於自然物象變化而來的塑器,俗稱“花貨”;用筋紋線分割形體為“筋紋器”,俗稱“筋囊貨”。
產品以製作工藝的水準,可分為粗貨(指日常生活用的廉價產品)、細貨(指具有一定的製作工藝水平,并適應批量生產)、特種工藝品(具有收藏欣賞價值,出產甚少,代表當時技術水平的作品,供人們珍玩)三個檔次。

紫砂工藝陶始於北宋中葉,從日用陶昇華而成。

至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開始興盛,以供春為代表,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成為最早的著名藝人;

至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紫砂陶已形成獨立的生產體系,時大彬等名匠輩出、各自立門戶、爭奇鬥豔。在燒製技術上得到改進,使產品色澤光潤,有“茗者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是人而知之矣。”進入百品競新的興旺時期;除生產茶具外,還生產文房雅玩、香薰、盒等工藝品。明末,紫砂壺隨茶葉輸出,由葡萄牙商人帶到歐洲,稱為“紅色瓷器”。

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年)紫砂工藝陶迅速發展,產品的式樣奇特,風格典雅俊秀,品種增多;有紫砂花盆、陳設器具、雕塑文玩、瓶、鼎等。造型常借鑒花、果、竹、木自然物象,寫生手法製作紫砂工藝品,并以陳鳴遠為代表;獲“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的讚譽。紫砂裝飾上吸收外地技法,採用爐鈞釉、粉彩、泥繪、書畫印章銘文落於紫砂器上,使技藝日趨精進,常被宮廷選作貢品。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陳鴻壽任溧陽縣宰,致力推進壺藝,創造“曼生壺”十八式,改進紫砂泥質,以雄奇的書法銘文契合茶壺;“壺從字貴、字以壺傳”舉為時尚,上流人士紛紛訂製茗壺,產品向歐洲、日本、東南亞各國及南美洲出口。

民國初年(1912年)後,蜀山紫砂同業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陽羨紫砂陶藝公司相繼成立,外地一些資本家也紛紛到蜀山、潛洛等地投資建窯設廠。

民國10年(1921年)利永公司開辦“利永陶工傳習所”;

民國19年(1930年)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開辦窯業科,對紫砂造型、泥色質地進行研究和改進;到民國21年(1932年)紫砂從業人員已達600多人,全年共燒140窯次,年產量220萬件,年產值42萬元,佔宜興陶瓷工業總產值的15%,並接受東洋、南洋、西洋等國的訂貨,是紫砂生產特盛之年。從1915~1935年中,江蘇紫砂工藝陶,先後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比利時列日國際博覽會、美國芝加哥博覽會、英國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獲獎。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宜興,紫砂廠房炸毀,龍窯相繼破壞,交通阻絕,技工失業流散,整個紫砂陶業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1947~1949年間,中國合作事業協會扶持紫砂行業,相繼建立丁蜀山第一陶器生產合作社、川滬上袁村壺缸生產合作社;紫砂茶壺獲得江蘇省第一屆合作產品展覽會的特等獎狀;但物價飛漲,銷路阻滯,紫砂從業人員只剩20餘人。
解放後,人民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

紫砂生產得到恢復,1950年11月成立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組織生產自救,產品參加本地和外地舉辦的物資交流大會以及展覽會。為產品打開銷路。

1954年起,將流散各地的紫砂從業人員組織起來,撥出資金改造原有生產設備和工廠。建立紫砂生產小組,接受中國美術家協會出國展品的訂貨。1955年蜀山紫砂工廠由湯渡陶業社支持恢復生產,並開始招收青年藝徒,指派藝人負責紫砂工藝班的培訓。是年紫砂產量已達75萬件,比1949年增長2.13倍.產值達11.7萬元,比1949年增加3.3倍。1956年紫砂產品參加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恢復出口。銷往蘇聯、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東歐各國。

1958年4月起,“大躍進”運動開始,紫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大量招收農村青年進廠學藝,並成立紫砂陶瓷中學。將蜀山、前墅、潛洛、川滬的人員合并為宜興紫砂工藝廠,人員猛增到2100多人。並將燒造砂貨的外西窯改建成紫砂窯。廠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廠,花盆生產采用轉轤車,部分工藝品採用注漿成型。其工藝粗糙,每窯產值2萬元上升到4.1萬元。柴草緊張,龍窯遂以煤粉代柴草。導致燒成質量下降,產品供大於求,造成大量積壓,1960年為改善生產設備,國家投資45.6萬元,新建廠房和二座100立方米的倒燄窯,解決柴草來源困難的矛盾。是年紫砂工業並開始精簡職工,至1963年底,從業人數為578人。

1963年後,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提高產品質量。開始建立半成品的檢驗機構,確立產品信譽。將外西窯仍舊生產市場緊銷的砂貨,以維持紫砂陶生產的資金來源。到1965年紫砂生產得以好轉。

1966年4月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中心試驗室,負責產品設計和技術業務指導。此後,“文化大革命”開始。紫砂茶壺、花盆生產受到影響,部分紫砂從業人員轉產出口澳大利亞的釉陶啤酒杯以及波紋板工業陶。紫砂行業僅產普通花盆和茶具等產品。

1971年起,日本、香港客商通過廣州口岸,紛紛訂購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壺,並轉口美國,大量製作微型花盆和日本來樣花盆!隨著日本田中首相、美國尼克森總統訪華,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其製作出國禮品和展品!全國各大飯店相繼用紫砂砂鍋、煙罐作宴會餐具,使紫砂知名度日益提高。

1973年集資29萬元,建造54米紫砂隧道窯,紫砂注漿工藝採用泥料新配方,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開發新產品,相繼湧現出大批紫砂精品,參加到美國、日本等國家20餘次展覽。

1978年起,宜興紫砂工藝廠逐步加強工藝技術管理,平均每年有150件(套)新品問世。

1979年江蘇紫砂傳統工藝品,參加全國陶瓷藝術展覽會,同年宜興紫砂陶器獲輕工部國家質量評比銀質獎章。

1981年,香港舉辦亞洲6屆文化藝術節,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其製作紫砂工藝品展的作品,確定名人名作的聲望,保持紫砂之身價。是年,紫砂高檔200CC小壺問世,保持盛銷不衰的勢頭。

1982年後,香港專營紫砂公司輪流每年舉辦“紫砂陶藝展”,宣傳宜興紫砂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以名作、新品、優質所取勝,推動“紫砂熱”的興旺發達。全國省、市、分別開展美術設計評比活動,紫砂工藝陶單獨列入行業評比,並多次獲國內、國外獎。

198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產的“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獲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頒發金質獎。

1984年,紫砂“百壽瓶”、“竹簡茶具”在民主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獲得“金質獎”。
爾後,隨著國內外市場對紫砂陶需求量的增多,宜興紫砂二廠、三廠、四廠、五廠、高淳紫砂廠相繼建成投產;宜興紫砂工藝廠與合新廠、紅旗廠實行企業聯營單位。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精品40件套,被選入中南海紫光閣,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是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獲輕工部優秀質量管理獎。宜興紫砂二廠評為“明星企業”,廠長史俊榮被評為當代中國優秀農民企業家。該年,紫砂工藝產品有茶壺、花盆、杯盅、瓶鼎、雕塑陳設擺件等數千種,紫砂從業人數達2620人,年產量達1290.22萬件,年產值1850.9萬元,創利潤548.49萬元,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向世界54個國家出口紫砂工藝陶,出口創匯631.39萬元。

==========================================

【紫砂壺類】

紫砂茶壺是紫砂工藝陶中的主要產品,具有一定的透氣性,供品茗茶,“色、香、味皆蘊”,久用養壺,似古玉生輝。
北宋時期社會盛行鬥茶風氣,早期紫砂有茶瓶、茶器、供煮茶使用,紫砂茶具應運而生。

元代(1279~1368年)景德鎮、龍泉、德化製造瓷壺,江蘇紫砂茶壺在造型、製作工藝上,已達到一定水平,為人民所喜愛。

明正德年前的宜興紫砂壺主要功能為煎煮湯水,以容量大的壺為主。

正德年間(1506~1521年)宜興金沙寺僧借鑒當地製缸的成型方法,捏築為胎製作紫砂壺,作品僅以實用為主,無名章款。其後,四川參政吳頤山家僮供春,隨吳頤山到江蘇宜興金沙寺讀書,偷空跟金沙寺僧學習製壺技藝,開始運用泥片鑲接手法和打身筒的製作方法,並利用木模整型製作茶壺,形成獨特的製作方式,製品置於日用陶缸中的龍窯內燒成,故容易沾上缸壇的釉淚,同時製品與火燄接觸,表面常產生熔孔和火疵。

萬歷年間(1573~1619年)時大彬繼承前人的傳統,完善茗壺的造型,調製砂壺各種泥色,其時茶壺在燒製技術上得到重大改進,採用匣缽裝套入窯燒成,增加產品色澤和光潔度,並傳弟子推廣壺藝,以筋紋器造型為時代特徵,壺底使用竹籤、鋼刀刻劃作者銘文和年號,有壺家妙手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名款。其後江西婺源製瓷藝人陳仲美來到宜興,將景德鎮的瓷雕藝術與製壺技巧結合,重鑲疊刻、製造諸玩,而相繼出現《束材紫圓壺、龍戲海濤壺》,以寫生手法壺象花果,綴以草蟲。

明天后崇禎年間(1621~1644年)陳用卿在自己所製的壺上,引用詩文裝飾壺體,隨之紫砂壺頌尚銘款和書法,但陶工手書不佳,因而產生代書壺的名工~陳辰。當時茶葉價格昂貴,小型茶壺需求量猛增,在廣東潮州十分喜愛小壺泡功夫茶,紫砂藝人惠孟臣創造了各式水平壺,壺底刻上名款,泥中加砂,燒成後出現梨皮的肌理效果,紫砂茶壺由葡萄牙商人隨茶葉帶到歐洲,被當地人稱為“紅色瓷器”“朱泥器”,於是飲茶風氣逐漸在歐洲上層社會日趨流行,英國陶工也開始仿造紫砂梨形壺,法國市場出現膺品,使水平壺仿製延至今日。

明末清初,國外市場對紫砂壺的需求量不斷增多,紫砂壺從文人玩器,變為品茶用具,擴大為商品生產;銷售區域從亞洲擴大到歐洲,是時製壺藝人根據各國人士的不同欣賞要求,在壺身上飾以浮雕、梅枝、竹段,蓋鈕製成獅子形,紋飾一般用模印或拍印而成。同時發展了紫砂彩釉畫、施爐均釉、開光浮雕、玲瓏等手法。產品胎質大多採用朱泥製作,極少採用紫泥或黃泥。此期間,紫砂壺生產十分繁忙,但出精品極少。

康熙、雍正年間(1662~1735年)紫砂藝人陳鳴遠,為名公巨族製作各式自然型的紫砂器,並隨地置窯燒成,自己看火,出產許多精品。有南瓜壺、梅樁壺、束柴三友壺等,開創以自然形體塑造紫砂壺;他善翻新樣,雕鏤兼長,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名師。

康熙24年(1685年)國內海運開禁,紫砂壺大量銷往國外,宜興陶器生產發展迅速,而成為“萬家煙火”的繁華城鎮。紫砂壺製作技藝日益精進,不僅是文人的玩賞品,而且被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皇室。是時,壺式樣比明代更加奇特,除傳統造型外,有仿古銅器式的、提樑、分檔索耳等茶壺,有鑒於花果造型的菱花、水仙、蓮蓬、橄欖等茶壺。泥色除朱泥、紫泥外,還有白泥、烏泥、黃泥、梨皮泥、松花泥等,產品“精美絕倫,四方皆爭購之”。是時,在揚州等地已設有專售紫砂陶器的商店,紫砂壺的生產進入一個繁榮時期。紫砂壺造型開始轉向追求奇巧新穎,傳統的方、圓器仍不斷發展,高矮胖瘦各呈其貌,帶菱角的筋紋器十分流行,仿各式自然形態的壺渾然一體,細部精緻入微而不失繁縟,形成眾多的陶藝傑作。這期間產生了一大批著名製壺匠師,其中有鄭寧侯、華鳳翔、許文龍等。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國家經濟繁榮,紫砂壺藝推向高潮。

乾隆7年(1742年)一批紫砂壺再次入選皇室,作為皇帝每年往承德避暑山莊時的飲茶用具。同時,王南林、楊友蘭、邵基祖等藝人奉旨承製紫砂茗壺,遂以琺琅彩於紫砂壺上,極為精緻華貴,同時出現雕堆的泥繪施於壺體,一面堆乾隆皇帝的長詩,一面堆繪園庭景色,增加壺的文學美感。這時期,紫砂壺在裝飾工藝上發展到高峰階段,它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繼承前代陶刻書法之外,尚有爐釗彩釉、浮雕、貼花、泥繪、玲瓏、攪泥、包漆、磨光等工藝,因器思變,層出不窮,適應海內外銷售市場,用陶模、木模銜造,分段合成,其方法簡易,提高生產效率。
這時期紫砂茶壺可分二類:一為普通的日用茶壺;採用貼花、玲瓏、爐鈞釉彩裝飾,模製而成。另一類為上層名流指定名工製作,其工藝精細,價格昂貴,以齋堂名款置於壺底。此後,由於紫砂壺商業化的大量生產,產品粗製濫造,出口銳減。

嘉慶年間(1811~1816年)陳鴻壽,號曼生精書法、繪畫、篆刻、酷愛紫砂茗壺,任溧陽、荊溪縣宰(1812~1816年)間,自創壺式十八種,聘紫砂名匠楊彭年製作該式樣,並研製泥質,親自在壺上銘文,飾以雄奇的書法,捉刀陶刻。同時,鼓勵與之交往的文人雅士參與設計,在壺上進行書法、篆刻。陳鴻壽任縣宰三年中,所督造的茗壺上千個,人們以三倍價格競相購買。“壺以字貴,字以壺傳”成為一種時尚,至今不衰。此間,紫砂壺式樣趨向典雅古樸,以流暢的線條,簡潔而生動的幾何形體構成茗壺。光潔的壺身,較適於書畫銘刻,更適應品茗玩賞。從此,取材於自然的花貨捏塑式樣逐步減少。文人參與吳騫著有《陽羨名陶錄》(1813年)記載紫砂名人與陶藝。注重書法裝飾,出現邵二泉、瞿子冶等名師。朱堅創製包錫紫砂壺,用玉器作附件,十分講究。各方人士的倡導,紫砂聲望益高。

咸豐年間(1851~1874年)由於戰亂等許多方面原因,整個窯業蕭條,紫砂藝人大量流散,致使紫砂業走低谷。期間紫砂壺生產,重複前朝之簡單造型,做工粗劣。壺身慣以陶刻、爐鈞釉裝飾。

太平天國後,隨著紫砂生產的逐步恢復,開始出現一批著名藝人,其中邵赦大造壺流水有音,年少得名的邵大亨所製魚化龍靈妙天成,“一壺千金不可得”;何心舟會書法、篆刻,製壺成為陳鳴遠之後的巧手。王東石造搏浪壺磊落有緻。

清末(1875~1911年)同治翰林、二廣巡撫吳大徵聘紫砂藝人黃玉麟合作並仿製紫砂壺,並要其觀賞家中收藏之古器,使技藝提高,另聘藝人俞國良為其製壺,技藝精巧,傳爐壺曾得芝加哥博覽會優等獎。期間,一些紫砂名匠多次與畫家任伯年、吳昌碩、胡遠等合作;將海派花鳥、人物、山水銘刻於紫砂壺,為陶刻專業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期間,紫砂生產主要集中在蜀山、潛絡、上袁一帶,逐步形成紫砂手工業工廠(作坊),產生了作坊主~窯戶。他們擁有一定的資產,一般以同一姓氏家族合夥經營,從附近農村中收購由農戶製作的紫砂半成品,每窯有5~10個小作坊主,聯合進行燒窯,並由“包窯戶”負責管理窯務工作。是時,燒造紫砂陶的龍窯已有10條,全年產量達100萬件以上,並形成一支製泥、製胚、燒窯等行業性的技術隊伍。

民國4年(1915年)紫砂行業由窯戶聯合成立紫砂同業公所,公推會長,按排行業生產事務,以銀兩計算產業行情,統一市價和經營,定時召集會議,商議有關事務。是時,宜興縣城內也設有專營紫砂工藝陶的商店,蜀山北街和南街成為專營紫砂陶的中心,同時,一些資本較大的紫砂窯戶為獲得較多的利潤,紛紛在上海、浙江、江蘇各大城市開行設店,經銷紫砂茶壺。其中開設在上海著名的紫砂陶器商店有“鐵畫軒”、“吳德盛”、“陳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等,這些商店從宜興訂製茗壺,刻上各店的店號或標記,聘請外籍人士承攬外貿業務。是時,紫砂壺的生產完全轉入商品化,按照各國的風俗習慣和要求,進行製作紫砂壺,各種仿古器皿的茶壺日漸增多,表面華麗,款式新穎的瓷器和金銀器造型的紫砂壺大量出現,爐鈞彩釉紫砂陶盛極一時。其中銷往日本的有“茶器”,成套茶具上刻“楓橋夜泊詩”及“心經一卷”等。銷往泰國的有各種獨鈕茶壺。銷往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有“彩釉茶壺”和“孟臣小壺”。銷往英、美、法、德、義大利等國的不僅有彩釉茶壺、浮雕裝飾的茶壺,還有似金銀器造型的茶具和茶葉罐。同時,紫砂壺遠銷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墨西哥等地。

民國4年(1915年)利永公司所產的紫砂器,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獲得頭等獎;其中有程壽珍製作的“掇球”、“仿古”壺。是年,山西平定陶業廠,聘紫砂藝人吳雲根、李寶舟、楊阿時任技師。

民國7年(1918年)北洋政府出面投資十萬餘元,在蜀山鎮北廠開設“江蘇省立陶器工廠”,由潘寶熙任廠長,聘邵雲如、程壽珍、范大生傳習技藝,招收和培養20名紫砂藝徒。並將宜興縣城內江蘇省宜興職業學校窯業科,遷至蜀山鎮,以半工半讀的形式,傳播新文化知識,促進紫砂陶藝的發展。

民國10年(1921年)利永公司在蜀山開辦陶工傳習所,建立紫砂工廠,並新建永安窯燒造紫砂陶器。是時,上海人也到上袁、潛絡開辦了“時評洋行”經營紫砂,這時期紫砂工藝上有所創新,開始利用化工原料氧化鈷配製成墨綠泥;氧化錳製成黑料泥及拼料泥,又製成各種色調的爐鈞釉,如均青釉、古銅釉。同時,用拋光手法加工紫砂壺表面,使壺體光滑如鏡,稱謂“車光茶壺”。

民國15年(1926年)紫砂多式茶壺杯碟,在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中獲金質獎。此期間,茶壺的製作承襲傳統格式,在壺身上陶刻花鳥、山水,詩句多采,擷於唐詩、宋詞及傳統銘款,書正、草、篆、隸四體俱全,十分講究刀法的運用。上品壺施以雙刀細刻,普通壺以單刀行刻。陶刻匠師來自安徽、浙江,由商賈推薦,定居蜀山一帶從事陶刻,亦有書畫家改行陶刻的,從此湧現一大批著名陶刻藝人。其中有沈才田、韓泰、路藍芳、邵雲如、陳少亭,任淦庭等。

民國17年(1928年)國內市場大量湧進外國製造的熱水瓶,紫砂壺銷量漸少,在國外市場盛銷一時的爐釗彩釉壺由於戰亂,海上交通受阻呆滯,紫砂壺外銷逐漸走向低谷。

民國19年(1930年)江蘇利永公司產的紫砂陶器,在比利時列日國際博覽會上獲銀質獎。是年,江蘇省立宜興職業學校,撥款1.2萬元,就省立陶器工廠舊址設立製陶工廠,招男工十名,收藝徒20名專製紫砂產品。

民國21年(1932年)紫砂從業人數達600多人,全年共燒140窯次,生產普通茶壺200萬件,各種細貨茶壺、盆、瓶、鼎約20萬件,全年產值42萬元,占省內整個陶瓷工業總產值的15%左右,並直接接受日本、東南亞各國的訂貨,是紫砂工藝近百年來極盛的一年。是年著名紫砂藝人程壽珍、俞國良、吳雲根、范福奎等的作品“掇球”、“仿古”、“傳爐”等產品,參加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並獲得優秀獎章。是時,上海盛行收藏紫砂陶的風氣,一些專攬紫砂茶壺的茶葉店、古董商,將紫砂名手:裴石民、王寅春、蔣燕亭、馮桂林、顧景舟、蔣蓉等聘至上海、杭州,專門從事仿古製作茗壺。所製壺式,以歷代名家時大彬、陳鳴遠等遺品為藍本。一件作品往往費時數月,盡心摹仿,對壺的印章、書體、製作等精工細作,難辨真偽,故名望益高;這時期產品聲譽提高,刺激商業市場,大量生產國內市民所需的日用壺;有大容量的:壽星、洋桶、龍蛋等,亦有茶館家庭用的各式端把壺及閩南地區的水平壺。同時還創作了一些新造型:圓條、柿子、犀登、線元、玉笠、上合梅、圓竹段等各種題材的茶壺。

民國26年(1937年)11月30日,日本軍隊入侵,有七座紫砂窯和100多間廠房被破壞,交通斷絕,紫砂技工大量流散,是年起到民國29年(1940年)前,紫砂生產處於停頓階段。是年,地方軍閥史耀民組成“陶業聯營處”,強迫窯戶生產茶壺,並以低價收購後運往日本,少量茶壺銷於當地茶館,到民國32年(1943年)“陶業聯營處”解散;抗日戰爭勝利後,紫砂壺在市場銷量極少,除原有的陶器店經營外,幾家手藝人聯合在宜城開設紫砂陶器店自產自銷,或紫砂藝人將製作茶壺胚件,低價出售給窯戶,急於謀生。

民國36年(1947年)江蘇省建設廳給宜興陶業公會發放低息貸款,維持生產;恢復江蘇省立陶瓷職業學校,招收學生;同年組織丁蜀山第一陶器生產合作社,和川滬鄉上袁村壺缸生產合作社,當年生產紫砂20窯次,主要產當地所需的貢壺、瓢壺、四六方壺等及農村粗貨茶壺。是年紫砂茶壺在中國合作事業協會,江蘇省分會主辦:“江蘇第一屆合作產品展覽會”中獲得特等獎。到了建國前,由於原燃料價格飛漲,銷路呆滯,整個紫砂行業的從業人員不到30人,整個紫砂窯場,全年所產紫砂細貨茶壺不滿千把,整個紫砂業幾乎陷入困境,受到嚴重摧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共黨和人民政府把流散的紫砂藝人組織起來恢復生產,1950年共燒造了4窯紫砂產品,產值16000元,到1951年紫砂生產開始穩定。同年,成立了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紫砂產品先後參加江蘇省組織的物資交流大會,華東土特產展覽會,並被中國美術家協會作為出國展品。是年,中央文化部、輕工業部還委派專家來宜興負責指導工作和情況調查,幫助恢復紫砂生產。

1953年,紫砂壺參加由輕工業部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同年9月又參加華東地區民間工藝美術工藝品觀摹大會。裴石民所製的“上松段”茶具,獲觀摹大會優秀獎,並載入畫冊。

1954年10月中國美術家協會再次訂購一批價值7000元的高檔茶具,品種有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節竹段茶具等;由紫砂藝人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進行製作,並建立紫砂生產小組。同年12月22日,由31戶手工業窯戶,及36個手工業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廠,並由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幫助解決資金來源。是時,採取與紫砂窯戶聯合燒製產品的方式。是年,紫砂行業共燒11窯次,產品年產量44萬件,年產值5.9萬元;品種有日用粗貨逐漸向中高檔細貨發展。

1955年10月,前墅、蜀山的砂貨行業和蜀山南街的紫砂工廠,合併建成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並開始恢復生產出口產品,品種有:魚化龍壺、松竹梅壺、蓮蕊壺、海棠壺、漢君壺、八方壺、獅球壺、周盤壺、一粒珠壺、佛手壺、梅段壺等60多個品種,以陶刻裝飾的中檔細貨壺為主,價格在0.50~1.20元之間。同年10月到1956年,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共招收二批藝徒61名。由紫砂藝人顧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指導、傳授紫砂技藝。是時,紫砂壺生產成型工藝有了改進,首次採用石膏模生產6杯水平壺,使得規格統一。

1956年紫砂產量上升到90萬件,產值達55萬元,出口28.2萬件。

1957年紫砂壺生產已形成一定的規模,除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生產外,潛絡紫砂聯合社,也有一條龍窯燒製作紫砂陶器。同時,蜀山東、北部附近農村中,有相當一部份的農民從事紫砂壺的半成品生產。

1958年4月,蜀山製作砂貨的宜興合新陶器廠、上袁、潛絡聯社28個紫砂手工業戶,合併為宜興紫砂工藝廠,人員、資產全部匯集到蜀山地區,從業人員達2067人,其中青年藝徒300多名。同年8月成立紫砂中學。是時,建國後首批招收的藝徒成為小輔導,和老藝人一起,負責培訓青年工人。

1958年、1959年,10餘名青工分別到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深造。

1959年宜興縣城中,新建宜興西酒紫砂工藝廠,從宜興紫砂工藝廠抽調技術人員傳授製作技藝,生產紫砂壺。是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承製大型咖啡茶具。江蘇省國畫院‘亞明’等設計“迎賓壺”、“亞明四方壺”,並多次為上海畫院唐雲等畫家定製書畫裝飾的紫砂茶壺。是年,“牡丹壺”、“衛星壺”等產品開始銷運蘇聯、波蘭等50多個國家。

1960年後,國家經濟蕭條,產品銷售困難,宜興西酒紫砂廠關閉。是時,宜興紫砂工藝廠為追求高產值,採用注漿工藝大量生產高檔荷葉壺、蛤蟆蓮蓬壺等品種,因產品質量低劣而大量積壓,只得降價出售。此後,開始調整品種結構,生產了“豐燈壺”、“農家樂”、“大壽星壺”等容量大,提攜方便,適宜田間勞動的品種,深受農村歡迎。為克服龍窯柴草燃料緊張,新建倒燄窯改進燒成,逐步取代龍窯。

196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建立半成品檢驗倉庫,配備專職檢驗人員,對產品質量進行驗收,提高產品質量。

1964年起,紫砂壺出口有所增長,以銷往日本的“友泉橫把茶具”,“井泉茶具”為主,以及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他國家。同時各式水平壺的外銷量也不斷增加。是時,為如期完成水平壺的出口任務,宜興紫砂工藝廠研製成偏心轆轤車製作壺身,工效提高十倍,蓋用鐵模壓製後再交工人製作。但因工作定額偏高,職工難以接受,僅使用數年。出口茶具杯碟使用的低溫鉛釉,不符合衛生標準,宜興紫砂工藝廠研製高溫乳白釉降低含鉛量。

1966年成立紫砂中心試驗室,負責打樣設計,解決技術難關。是年,紫砂的主產一級品率從76%提高到90.2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紫砂茶壺當作“四舊”被拋棄。各大城市百貨公司工藝專櫃,作價出售紫砂壺每把價格僅為0.2元一把。期間,紫砂壺的出口僅以茶器、水平壺為主,銷往日本和香港地區。

1970年~1971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廣東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設計50個新品種的壺。並分別為法國承製8.24萬件串鈕膽壺。日本對宜興紫砂壺提出將出水眼改成“球孔”。為此,原紫砂壺嘴根部改粗安裝“球孔”出口。是時,紫砂產品由原來的廣州口岸改為上海口岸出口。

1972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小型竹節茶具”,和“可心梨式茶具”等,作為饋贈給日本田中角榮首相的國家禮品;是年起,紫砂壺恢復為紫砂出口的主產品。

1973年~1974年宜興紫砂工藝廠貸款3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新建54米遂道窯,代替倒燄窯燒成,增加生產能力。添置真空練泥機,擴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名藝人專門從事新材質、新造型、新裝飾、新品種的開發工作。是時發展了鑲銀絲、紋泥、冰紋開片鑲瓷珠與紫砂相結合的新工藝,創製了“永梅茶具”、“提璧茶具”、“荷藕酒具”、“集玉壺”、“鑲金龍團壺”、“扁竹提樑壺”等新品種。其中高海庚設計的“集玉壺”等長年盛銷不衰。

1975年~1977年紫砂產品的外銷市場擴大到歐洲、美洲和澳洲。其中茶壺、茶具類佔60%,出口品種裝接球孔為主。

1978年,朱可心、顧景舟、蔣蓉被命為工藝美術師。同年參加全國藝人代表大會。顧景舟所製的13件提璧茶具、僧帽壺、漢君壺作為輕工業部長期保留作品。

197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形成了一批老、中、青三個梯隊的技術骨幹隊伍。創新品種從每年50個新品種上升到120餘種。產品的知名度和聲譽不斷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單件出口值從0.1美元上升到0.5美元。是年5月和8月紫砂工藝陶先後參加了上海舉辦的第二次“全國陶瓷藝術展覽會”和北京故宮舉辦的“宜興陶瓷展覽”獲得較高的聲譽。其中徐漢棠製作、鮑仲梅鑲的一套15頭四方藏圓咖啡具被故宮收藏,另一套被美籍華人以1200元高價購藏。開創紫砂工藝的新價值。是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陶器獲國家銀質獎,出口量80.5萬件,出口值105.9萬元。

1980年香港雙魚有限公司羅桂祥先生等先後8次來宜興。收集宜興歷史資料,介紹紫砂茗壺作者。訂製17個高檔茶壺,按作者的名望分別以A價、B價、C價,突出名家作品的聲譽。

1981年10月香港市政局的亞洲第六屆文化藝術節舉行大型“宜興陶藝展”籌備展品。宜興紫砂工藝廠建立特藝生產班組,生產了一批優秀作品。經過這次重點展出,對外宣傳了紫砂茗壺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進一步擴大了紫砂在國際市場的影響。是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為山東地區生產了一批紫砂葫瓢壺,並為其提供包錫工藝之壺。該年開發了“木瓜、柿子、荷葉、蜜桃、瓜菱、佛手、南瓜、梅花”及十二生肖壺等25個出口新品種。是年根據香港錦鋒公司的需求,將傳統優秀品種“魚化龍”改成大、中、小三個係列品種,同時包製了200cc係列小壺有小合梅、小集玉、小龍團、小櫻花等10個品種,年產三萬件,產值達30萬元。產品行銷國外市場,深受東南亞國家和台灣地區消費者的歡迎。是年9月《紫砂工藝陶》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拍攝成科教片,並由文化部譯成英、法、俄、西班牙、葡萄牙等語言對外放映。是年,宜興周墅公社紫砂廠(現紫砂工藝二廠)建成投產,並在鄉村招收技術工人製作紫砂壺等產品。1981年起,為保護紫砂陶土資源,宜興紫砂工藝廠壓縮紫砂粗貨壽星壺、洋通壺的生產。當年設計創作了上百個品種。其中“紫竹茶具”、“玉泉茶具”、“高八方茶具”、“旅遊竹爐茶具”,以優雅造型在全國高檔成套瓷研製會議上列為單項獎,宜興紫砂工藝廠也被列為全國20個高檔成套瓷研製單位之一。同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產品,開始採用“方圓牌”註冊商標。是年,該廠的紫砂隧道窯安裝了燒成自動控制記錄儀,保證了產品的燒成質量。

=========== 1982 ===========

1982 年5 月:中共國家輕工業部和全國陶瓷美術學會在宜興鼎蜀鎮聯合召開“全國陶瓷美術設計評比會議”,徐漢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創作設計的紫砂作品,二件獲一等獎,九件獲二等獎。
1982 年5 月:日本名古屋電視臺到宜興鼎蜀鎮拍攝“紫砂陶器和龍窯窯址”電視片。
1982 年9 月:宜興紫砂工藝廠在北京天安門內端門舉辦“紫砂工藝陶展覽會”,展出各歷史時期的代表產品和創新產品400件( 套) ,現場供應的20萬件紫砂工藝產品,不幾天全部售光。
1982 年9 月:宜興紫砂工藝廠在北京歷史博物館舉辦“紫砂名人名作展覽”。
1982 年9 月:陶瓷公司經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藝廠廠長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產工藝技術。
1982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園牌高級紫砂茶具”獲國家經委金質獎;八件紫砂陶,獲稱輕工業部優質產品;“大東坡紫砂壺”、“六件三友茶具”獲稱對外經貿部優質產品。
1982 年:香港專營紫砂公司每年輪辦“紫砂陶藝展”,宣揚宜興紫砂的歷史、藝術和實用價值,積極推動“紫砂熱” 的興旺發達。
1982 年:高海庚、呂堯臣創作的“ 九頭竹圈紫砂酒具”獲中國國際旅遊會議優秀旅遊紀念品玉質獎。
1982 年:紫砂工藝陶列入單獨行業評比,並多次獲國內、國外獎。
1982年:擴大高檔壺產能,全年創新83件(套),出口訂貨80258 件,新增產值69萬元。
1982 年:顧景舟被國家評定為工藝美術師,1989 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988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榮稱。

=========== 1983 ===========

1983 年6 月:臺北故宮博物院邀請謝瑞華女士演講“ 談宜興紫砂”,這是外地專家,第一次到臺灣介紹宜興紫砂壺藝。。
1983 年10 月:周墅紫砂工藝廠更名為「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從此拉開了宜興民間紫砂大鎮的序幕。
1983 年11 月:香港葉榮枝先生應臺北陸羽茶藝中心之邀,與臺灣壺藝界舉行座談“宜興紫砂制壺諸問題” ,是臺灣首次獲得較詳盡的宜興壺資料。
1983 年:民國73年之前,宜興紫砂壺底均落款“中國宜興”、“ 荊溪惠孟臣”、“荊溪X製”、“宜興紫砂”,使業者常蒙當時的“警備總部”關切,“宜興紫砂工藝廠”因此換掉印章,癸亥年、甲子年( 1983 ~1984年) 出現大批壺底刻上正楷年號“癸亥年”、“ 甲子年”之壺。
1983 年:江蘇省高淳縣利用當地秀山等地的黏土礦,新建高淳紫砂廠,生產紫砂茶壺。
1983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獲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頒發金質獎。
1983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榮獲國家金質獎和江蘇省優質產品獎。
1983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為日本榮華公司仿制“供春壺”、“仿曼生提梁壺”、“掇球葵仿古壺”等7個高檔產品,由日商指定紫砂藝人製作,出口單價在500元以上。同年蔣蓉等藝人,又為出口部門承製“小葧薺壺”、“大包袱壺”、“緞泥古菱壺”、“夾砂雙圈壺”等;其中以寓意提名的有“三代同堂”、“五子登科”、“環龍三足”問世,並製成可容45公斤水的紫砂特大供春壺。

=========== 1984 ===========

1984 年2 月:春節期間,臺北歷史博物館征集民間收藏,舉辦大規模“古代茶具特展”,大部分為宜興古代紫砂茗壺,是臺灣古壺收藏的高潮。
1984 年3 月:李昌鴻應邀赴美參加“新奧爾良國際博物會” ,這是紫砂藝人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國際博覽會,並在“ 中國經濟貿易展覽館”示範紫砂工藝。
1984 年4 月:李昌鴻、沈蘧華製作,沈漢生鐫刻的“竹簡紫砂茶具” 和顧紹培製作、譚泉海鐫刻的“ 壽紫砂瓶” 榮獲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 金獎。
1984 年4 月:李昌鴻、顧紹培等人的紫砂『竹簡茶具』 、『 百壽瓶』 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1984 年6 月:香港“茶具文物館” 開幕,藏品多半為宜興古今紫砂荼具,促成港、臺壺藝的研究風氣,活躍了臺灣古壺市場。
1984 年:宜興陶業界名人華蔭棠,將珍藏的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製壺名師楊氏作的“ 竹段紫砂壺”、“風卷葵紫砂壺” 和鼎蜀醫院中醫楊葆清將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製壺名師邵大亨作的“棳球紫砂壺”,贈給政府,現藏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1984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全年創作了377 件( 套) 新品種。
1984 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應用“ 黑泥” 和“紅泥” 等新材質生產茶壺。尤其用紅泥制作的水平壺代替了沾漿紅泥水平壺( 臺灣稱為內紫外紅標準壺) 。
1984 年:香港舉辦的“ 江蘇陶瓷展覽” 中,鑲銀絲鳳形茶具以港幣5.5 萬元出售。
1984 年:紫砂名師鮑仲梅等在斯里蘭卡示範紫砂製作。
1984 年:紫砂名師顧紹培出席江蘇省先進表彰大會,獲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
1984 年:隨紫砂陶的需求增多,宜興紫砂二廠、三廠、四廠、五廠、高淳紫砂廠相繼建成投產;宜興紫砂工藝廠與合新廠、紅旗廠實行企業聯營單位。

=========== 1985 ===========

1985年,紫砂生產飛躍發展,紫砂壺集工藝美術之大成,參加國際競爭。是時,宜興紫砂工藝廠已發展成為以生產高檔特藝產品為主的廠家,生產的200cc高檔壺品種已有400多個,成為紫砂工藝陶中的拳頭產品;其中鑲銀絲茶壺,採用鑲瓷珠、刻粗細紋、色泥分割、高浮絲鑲等多種手法進行裝飾,成為國內外市場珍貴的工藝品。
1985 年3 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共文化部翻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語言對外發行。
1985 年5 月1 日:中華全國總工會頒授紫砂名師顧紹培“ 五一勞動獎章”,表彰他在紫砂創作上的突出成就。
1985 年9 月18 日:中共國家經濟委員會確定高海庚創作的“ 集玉紫砂壺”為國家禮品。
1985 年9 月:紫砂工藝廠的“紫砂藝術集錦系列小壺” 獲全國輕工業開發新產品一等漿。
此期間,香港錦鋒公司、英泰貿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藝公司、雙魚有限公司相繼舉辦紫砂陶藝名人名作展覽會、展銷會,以經銷中、青年藝人為主的作品;並分別印製了“壺錦”、“砂壺集”、“紫砂春華”等書籍,圖文並茂介紹紫砂工藝、名藝人的作品,使國內外形成一股“紫砂熱”。
1985 年:沒有“中國宜興” 印章後的宜興壺,和臺灣壺不易區分,因而銷售大幅下滑,遂改落個人“姓名” 章款於壺底,直接促成近代“ 名家壺” 的迅速竄升。
1985 年:坪林茶業博物館開幕時,一群包種茶癡提議,要求沖泡時,水溫下降不能太快,以此向宜興訂購百支【內紅外紫】 ,以紅紫砂加塑土施工法制壺,結果很理想,開水沖入茶壺後,水溫不但沒降低,反而上升五度,放置一旁,空壺壺內溫度,尚保持長時間的高溫,這是包種專用茶壺,烏龍茶或包種夏茶,不能沖泡使用,否則會泡成咖啡茶。

=========== 1986 ===========

1986 年1 月:紫砂名師沈遽華應邀赴日本進行紫砂技術表演。
1986 年3 月:27 年:紫砂名師朱可心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1986 年4 月:以上袁,潛洛的製壺技術為基礎,在宜興川阜,成立了紫砂三廠。
1986 年11 月16 日:紫砂工藝二廠舉行“ 宜興紫砂散文節”。
1986 年: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生產“華藝牌” 茶具)成為出口廠家,高淳紫砂廠也生產出口紫砂陶40多種,同時研製成功紫砂CS-A 型壽星牌紫砂磁化水壺。
1986 年:徐秀棠、李昌鴻創作的“ 丙寅大吉壺” 獲中央輕工業部召開的“全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會”一等獎。
1986 年:紫砂名師徐秀棠、李昌鴻創作的“ 丙寅大吉壺”,獲中央輕工業部召開的“全國陶瓷創作設計評比會” 一等獎。
1986 年:紫砂名師鮑仲梅赴孟加拉國參加“ 紫砂陶藝展” 。

=========== 1987 ===========

1987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又淘汰了“雲玉壺”、“龍眼酒壺”、“各式茶器”、“小水平茶具”等部份老產品。同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獲得江蘇省出口部頒發的出口陶瓷生產質量許可證,並獲江蘇省輕工業廳和輕工部優秀質量管理獎;隨著“紫砂熱”的增長。
1987年7月川滬鄉宜興紫砂三廠建成投產,同年9月周墅鄉常安村辦宜興紫砂四廠建成投產,爾後大浦鄉洋渚村改產宜興紫砂五廠,均以生產紫砂茶壺為主,並供少量的出口。是年,宜興紫砂產品有壺、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掛盤、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 多個品種。4 家紫砂廠的從業人數在2620 人,年產量1290.22 萬件,年產值1850.9 萬元,創利潤548.49 萬元。
是年宜興紫砂工藝廠申報顧景舟為工藝美術大師,紫砂行業有43件紫砂工藝珍品入選進中南海紫光閣,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生產的“華藝牌”小型竹節茶具,獲得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省內生產紫砂工藝壺的廠家已有6個,產品行銷國內外市場,並向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其中宜興紫砂工藝廠全年創匯150萬美元,成為出口紫砂陶器的骨幹企業,換匯率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1987 年:紫砂工藝二廠生產的“ 蠡龍茶具” ,獲中央輕工業部“優質新產品” 獎。
1987 年:紫砂工藝品種類達數千種,從業人數達2620 人,年產1290.22 萬件,產值1850.9 萬元,創利548.49 萬元,營銷54 個國家,創匯631.39 萬元。
1987 年: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中低檔茶壺” ,獲“全國名優陶瓷展評會”的“ 消費者滿意產品” 。
1987 年:顧紹培創作的“ 天龍頂珠紫砂壺” 和“紫砂大汽鍋” ,獲“ 全國陶瓷質量評比” 優勝產品獎。
1987 年:顧景舟創作的“ 五頭提壁茶具” ,獲“全國旅游紀念品展評會” 一等獎。

=========== 1988 ===========

1988 年3 月16 日:宜興紫砂工藝廠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精制一萬套刻有“全國七屆人大政協會議留念” 字款的“ 小水平紫砂茶具”,空運至北京。
1988 年4 月: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專業技術人員代表大會” 授予紫砂名師顧景舟“ 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88 年4 月:顧景舟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是紫砂史上受此殊榮的第一人,自此而後,有蔣蓉、汪寅仙、呂堯臣、徐秀棠、譚泉海、徐漢棠等六人獲此榮譽稱號。
1988 年6 月18 日:宜興紫砂工藝二廠、上海四海茶具館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覽中心音樂廳,聯合舉辦“復興茶藝研討會” ,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討茶藝、壺藝,並呼諭“ 復興中華茶藝”。
1988 年6 月5 日:顧紹培製造燒的“ 金聲玉振巨型紫砂壺” ,壺高90 厘米、寬82 厘米,容量88 公斤,在香港展出被譽為“ 世界壺王”。
1988 年7 月6 日:紫砂名師徐秀棠、鮑仲梅、范洪泉、儲立之等應邀到香港雙魚藝瓷有限公司參加“ 紫砂陶藝術大屐”和“ 紫砂陶藝術研討會” 。
1988 年9 月9 日:宜興陶瓷公司副經理田志芳,紫砂工藝廠廠長唐伯年,紫砂名師謝曼偷、范永良和均陶廠廠長胡國榮,赴美參加中美合資天山有限公司在紐約、芝加哥舉辦的“中國節紫砂工藝陶瓷展覽會” 。
1988 年10 月6 日:中國美術家協會、日中陶藝交流協會在日本東京聯合舉辦“ 中國宜興陶瓷藝術展覽”,展出陶瓷精品1000 多件(套),紫砂名師汪寅仙、張紅華現場表演製作紫砂陶藝。
1988 年:在蜀山以東的洋篤林,建立了紫砂五廠。
1988 年:紫砂工藝二廠生產的“ 華藝牌紫砂茶具”,獲中共農業部年度優質產品稱號。
1988 年:紫砂工藝廠生產的五頭“ 清風印紋茶具” ,獲“全國旅游品內銷展評會” 優秀獎。

=========== 1989 ===========

1989 年5 月23 日:紫砂名師顧景舟、李昌鴻、何道洪、王石耕、高麗君參展香港的“ 中國宜興紫砂特藝大展”。
1989 年7 月:紫砂工藝廠生產的“紫砂茶具” 獲北京首屆“ 國際博覽會” 金獎。
1989 年9 月24 日:紫砂名師汪寅仙出席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中華全國國總工會授于她” 全國勞動模范” 稱號,表彰她在紫砂創作上的成就。

=========== 1990 ===========

1990 年2 月:宜興紫砂工藝三廠為祝賀上海畫壇大師朱屺瞻百歲華誕,特制作十種款式茗壺以志紀念。“ 蓮心如意壺” 祝愿屺老萬事如意;“ 童帽園頂壺” 祝頌壽星返老還童。按屺老提供的《 長青-松》 、《 報春-梅》 、《 舞東風-水仙》 、《 黃金實-枇杷》《 壽-靈芝》等十幅小品,由硯刻、壺刻藝術家徐孝穆、沈覺初、徐勇良等執刀鐫刻。集名畫、名刻、名壺于一體,堪稱佳話。
1990 年3 月:紫砂名師鮑志強、吳震赴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參加“ 宜興陶瓷藝術展” ,並作“ 紫砂陶藝講座”。